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6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阿爾卑斯山上的頭腦風暴--全球最給力的財富聚會
達沃斯,原本是瑞士境內東阿爾卑斯山上的一處度假勝地,由於來自全球的商業領袖,經濟學家和學界同仁持續40年的年度聚會而更加炙手可熱。
回溯過去40年通過這一冰雪聖地傳遞出的種種信息,簡而言之:一邊是“動”,體現在社會政治經濟格局中出現的大變革;一邊是“靜”,即“溝通”仍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只是“協同作戰”在世界網絡日趨緊密的同時顯得更為重要罷了。
那些以自我為核心,討論自家院墻內那點事情的年代早就過去了。全球經濟危機又將一些成功經濟體的信心膨脹一筆抹掉,就連銀行家們也出現捉襟見肘的窘態。而一直到最近,經濟危機消融的跡象才剛開始出現,而一些歐元區經濟體仍在等待救贖。
“當金融危機逐漸演化為全球經濟危機之後,‘回到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現在的問題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轉變。”世界經濟論壇項目總監Lee Howell接受瑞士當地媒體時表示。
“大問題”尋求“大智慧”
“在危機之前,全球經濟有諸多宏觀經濟不平衡,例如,在一些國家儲蓄率高企,而另一些國家的儲蓄總額則少到可憐。經濟的重新平衡遲遲也未發生。現在大家都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G20峰會也于去年11月份在首爾提到了這一問題。可是成員國依然沒有就如何解決,以及怎樣解決這一問題達成共識。”
Lee Howell認為,舉例來説,一些國家需要將他們的貨幣價值保持在一個相當水平。而我們現在在討論新現實主義,但是沒有規則,所以我們需要就此展開討論。
達沃斯,一個擁有多重意義的代名詞,在過去40年前幾乎目睹了經濟格局的一再變遷。1971年1月份,一些歐洲商業領袖在日內瓦大學商業政策教授Klaus Schwab的召集下首次在此聚首,之後演化為一年一度的“例會”。而當時的經濟主題還是探討歐洲公司如何採取美國公司的管理實踐。而Schwab的目的則是發展推進股東管理模式,並號召公司的成功應考慮到公司所有員工,社區以及政府的利益之上,而非僅是讓股東,消費者和客戶受益。
當然,40年後,有關企業社會責任仍將是今年會議的一個討論主題——因為似乎還沒有哪家企業可以真正達成這一理想狀態。
1973年,政治和經濟格局又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包括佈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體系的崩塌,以及阿拉伯以色列戰爭。此時的世界經濟論壇開始協同考慮“經濟”與“社會”問題。次年,一些政治領袖也被邀請參會。
“全球最主要的挑戰並不能僅通過政府,商界或是社會組織獨立完成。事實上,現代社會日趨複雜,並脆弱,戰略眼光絕不能僅是被動被接受,而是需要同仁,以及領域中的智者相互溝通,協同完成。” Lee Howell説。
搭建全球危機應對網絡
世界經濟論壇的會員中包括1000家全球領先的公司,以及200家小型公司,其中許多公司都來自發展中國家。
今年達沃斯將推出建立一個“危機應對網絡(Risk Response Network)”,設計用來將全球領導人和意見領袖集合在一起,以尋求和實施應對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這一網絡將在此次達沃斯論壇上被正式發佈。
對於這一應用網絡,牛津大學教授Ngaire Woods通過Twitter發佈觀點稱:“為了搭建有效的人際網絡和協作關係,需要提升對信息利用的質量,以及多股東的協作。”
雖然有評論稱,假設會員單位不能更新換代,今年的論壇也不會提供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案。“因為那些齊聚一堂討論解決方案的人,原本就是製造問題的人。”一位不願提及姓名的央行經濟學家評論説,他指的問題就是“銀行危機”。
但是也有樂觀的觀點稱,目前的事態已經出現了十分樂觀的變化。“我看到對於新風險的更新以及更廣範圍的認知,以及將風險相互關聯的能力。” Domenico Siniscalco 摩根士丹利(意大利公司)主席,(歐洲)副主席,也是一個多年的世界經濟論壇會員説:“我們到這裡不是來表示我們的恐懼的,我們來這裡是為了更好的管理的。”(郝倩 發自瑞士達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