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全球整體通脹升溫歐美對策出現分歧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6日 0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陶冶

  記者陶冶油價上漲!金價上漲!煤價上漲!

  食品價格上漲!曾經主要困擾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威脅如今似乎正通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向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逼近。然而,由於多數發達國家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以外的核心通脹水平仍然偏低,甚至尚不排除潛在通縮風險,怎樣應對源於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整體通脹上揚已成為各國央行面臨的政策挑戰。在這個問題上,歐美兩大經濟體目前分歧明顯,而匯豐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勳也與記者分享了他對於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的認識。

  事實上自本輪危機爆發以來,由於實體經濟持續疲弱,歐美在貨幣政策上始終未現明顯分歧。然而,從歐央行本月初貨幣政策例會開始,該行行長特裏謝關注通脹的立場就越來越明顯。本週他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再次提出通脹警告,並敦促各國央行行長確保不要讓能源和食品價格走高,在全球經濟中“站穩腳跟”。特裏謝的表態與更擔心通縮及經濟增長乏力的美國政策制定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後者仍在持續尋求財政刺激與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商品價格上揚引發全球通脹擔憂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已成不爭的事實。這一方面源於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通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加大了紙幣貶值風險,特別是推高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另一方面則受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迅速的影響,帶動全球大宗商品特別是原材料需求的上升。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全球復蘇仍處於起步階段,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上揚可能難以避免。

  受此影響,上個月歐元區通脹率意外地從1.9%上揚至2.2%,兩年來首破歐洲央行設定的2%通脹目標。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兩個月這個數字可能會上揚至2.5%以上。無獨有偶,美國上月整體通脹也出現了超預期上揚(漲幅達0.5%),並將全年通脹率推高至1.39%。為此,特裏謝在上次歐央行議息會議後即表示要密切關注歐元區的通脹壓力,並在本週接受採訪時稱“所有央行在面對當前來自商品價格的通脹威脅時,都必須非常小心,以規避對國內價格的第二輪影響”。

  基於特裏謝的上述表態,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歐央行會提前加息。然而,市場普遍認為,為支持經濟復蘇,即使出現整體通脹上揚的跡象,美聯儲預計較長時間內仍然不會有加息舉動。對於歐美立場上存在的潛在分歧,人們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2008年夏天,同樣是面臨全球油價飆升壓力,歐央行毅然加息,而美聯儲則巋然不動。

  核心通脹偏低令歐美物價前景難測分析人士認為,歐美分歧的關鍵在於如何認識由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帶來的通脹壓力以及是否能以此作為調整貨幣政策的一個依據。美聯儲官員近期就表示,並沒有足夠多的證據表明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揚推高了美國更廣範圍的通脹水平。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歐美的核心通脹率都維持在低位,歐元區12月核心通脹為1.1%,而美國2010年年度核心通脹率僅為0.64%。

  因此,有經濟學家質疑特裏謝現階段的抗通脹立場缺乏依據,更可能會陷歐元區脆弱國家于更痛苦的經濟低谷,因為這些國家正在實行的緊縮措施已抑制了經濟活力。對此,特裏謝的回應是:“美聯儲認為核心通脹是對未來整體通脹的一個比較好的預測工具。但在歐元區我們卻不一定這樣看。”這表明,如果歐央行認為企業和工人預期整體通脹將在2%以上維持一段時間,那麼即使這個通脹來源是全球商品價格上揚,該行也有可能啟動加息。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特裏謝近期表明強硬立場的目的可能就是維持通脹預期,而並非暗示很快加息。

  危機後格局生變通脹傳導或背離歷史軌跡歐美政策制定者的分歧和困惑,也是關注長期走勢的經濟學家們研究的課題。簡世勳認為,危機後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正在帶來一個重大的經濟收入與全球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改變通脹傳導的軌跡,而這一點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對發達經濟體的影響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總體來説,發達經濟體眼下面臨的關鍵問題就是商品價格上揚是否會導致更高通脹。也就是説,通脹壓力是會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自然而然地由最富流動性的市場傳導到勞動力和普通商品市場中來,還是會像2008年油價和食品價格飆升之後導致全球産出下降,並最終發展成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兩種結果需要的政策應對可能截然相反。

  簡世勳認為,目前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勞動力市場普遍疲弱,工資下行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來自於私有部門緊縮、公共部門緊縮以及外包與離岸服務的威脅等許多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商品價格上升可能不僅不會傳導到工資水平並引發通脹壓力上揚,反而會擠壓家庭的實際支出,降低其購買力和償債能力,進而加大通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