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科院報告預測今年CPI達3.7% 沒有嚴重通脹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4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快報訊據《京華時報》報道,22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在京發佈“2011年中國經濟預測報告”,報告指出今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速,預計全年GDP增速為9.8%左右;預計今年全年CPI將達到3.7%左右,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內需成經濟主推力

  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專家預測,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出現前低後高趨勢。內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上升,但仍低於正常水平;投資增速較快;進出口增速較2010年低;預計全年我國經濟將較為平穩地發展,各季度GDP增長率的差值較前三年大幅度減小。

  第一季度CPI最高

  對於物價問題,專家預計,第一季度CPI最高,以後各個季度將呈下降趨勢。今年物價上漲主要因素是農産品價格上升,工資提高和進口原油、鐵礦石等價格上漲、貨幣流動性充裕等。

  報告強調,2011年中國缺乏嚴重通貨膨脹的物質基礎。去年中國糧食産量達10928億斤,增産2.9%。糧食連續七年增産為中國食品類價格的基本穩定奠定了基礎。蔬菜的生長週期較短,在政府大力確保農副産品供應的政策以及蔬菜價格較高的影響下,蔬菜種植面積必將增長。食品類産品供應充足,不會出現由於供求失衡導致的物價上漲。中國製造業絕大多數産品供大於求,産能過剩,大部分工業品的價格將較為穩定。人民幣升值,將降低用人民幣度量的進口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物價上漲壓力。

  專家説法

  通脹壓力依然存在

  “從全年看,通脹壓力依然令人不安。”中國國際資本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孫飛近日告訴《中國産經新聞》記者,由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全球通脹預期增加,國際市場大宗商品稍作休息後又開始走高,這意味著輸入型通脹因素在一定時期內還將存在。加之國內流動性較為寬鬆和生産要素價格上升,都令中國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

  “我們認為中國在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脹這兩大宏觀經濟目標之間不能再游離不定,必須果斷地將‘抑通脹’置於首位,否則今年通脹形勢的發展很可能超出預期。”知名民間智庫安邦諮詢宏觀研究員陳業告訴記者,實際上,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至今,雖然貨幣政策在提法上已改為“穩健”,但目前貨幣緊縮的力度在實際執行中仍然不夠。(據《中國産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