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去年近百款銀行理財産品未達最高預期收益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2日 13: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部分銀行頻頻誇大理財産品收益誤導客戶,看似頗吸引人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到頭來竟是“空頭支票”難以兌現。據普益財富統計,去年的到期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個人銀行理財産品共計96款。而研究機構銀率近日發佈報告顯示,被銀行誤導的受訪客戶佔比從2009年的22.20%明顯上升到2010年的31.57%,而客戶在購買理財産品時最容易受到誤導。

  本報記者 徐可奇

  部分最高預期收益忽悠客戶

  研究機構普益財富發佈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去年統計期內,到期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個人銀行理財産品共計96款。其中,證券投資類産品數量為10款,挂鉤于匯率、現貨、股票、基金、期貨和指數的結構性産品數量為69款。

  例如:某股份制銀行銀行發行的一款證券投資類産品,投資期限為2年。該産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為50%,而到期收益率為-19.265%,到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相差69.265%。

  另外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的一款投資類人民幣信託理財産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為15%,到期收益率為1.5367%,兩者相差13.46%。

  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表示,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證券投資類銀行理財産品投資期限大多開始於2007年底或2008年初,股市在經歷2008年一路狂跌後,在2009年雖然有所回升,但仍難以挽回前期的投資損失,這使經歷大熊市的證券投資類銀行理財産品很難達到産品發行時的最高預期收益率。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客戶頻頻反映被最高預期收益率“忽悠”,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産品往往用最高預期收益率來吸引客戶,而並未詳細告知所謂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並不保證能實現。

  客戶被銀行誤導比例明顯增加

  研究機構銀率近日發佈的《360銀行評測2010年度報告》顯示,在受訪客戶中,有31.57%的客戶表示其在銀行有過被誤導的經歷,較2009年的22.20%比例有明顯上升。其中,被訪客戶在外資法人銀行遇到誤導現象的頻率最高,其次分別是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

  從容易發生誤導現象的銀行産品或服務來看,在有被誤導經歷的受訪客戶中,41.90%的客戶表示其在購買理財産品時容易受到誤導;31.38%的客戶表示其在辦理存取款等常規業務時容易受到誤導;而在辦理黃金、貴賓理財、個人貸款等業務時,表示容易受到誤導的客戶比例較少。

  在客戶最容易受到誤導的購買銀行理財産品過程中,銀行誤導現象發生最多的3種表現形式是:發生最為頻繁的是誇大産品收益,佔比為24.11%;其次是忽略、隱瞞産品風險,佔比為23.47%;第三是誤導客戶買銀保産品,佔比為16.96%。

  銀行考核壓力造成誤導客戶

  客戶反映較為集中的有:銀行工作人員對産品陳述不清;銀行工作人員推薦不適合的産品給客戶;銀行工作人員産品期限陳述不清誤導客戶;保險公司銀行駐點人員誤導客戶。

  銀率分析,造成客戶受到銀行誤導的主要原因可能有:銀行工作人員出於考核要求,強行推銷不適合客戶的産品,或在介紹産品過程中,為了促成客戶成交,隱瞞産品的風險,誇大産品收益,混淆産品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的概念,對産品的認購,投資期限不予以説明或少説。

  另外,一些銀行工作人員由於自身的專業度不夠,對産品不了解,誤導客戶或不能把産品給客戶講清楚;保險公司駐點工作人員著裝與銀行工作人員相似,客戶很難區分,把駐點人員推銷的保險産品誤當銀行的儲蓄或定存産品。

  客戶反映較為集中的受銀行誤導現象還包括:銀行對信用卡費用、功能、使用等方面的介紹不足等而導致客戶的理解出現偏差;銀行對網銀費用、功能、使用等方面的介紹不足等而導致客戶的理解出現偏差;銀行在收費的短信通知方面,存在“不告而開”現象或者推薦時沒有告知費用的存在;銀行進行捆綁銷售,在用戶辦理業務時強制要求或者在未充分介紹的情況下勸誘用戶辦理其他不相關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