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月16日,寒風凜冽。家住北京市石景山模式口的徐立豐和家人們,在首鋼廠區內的群名湖畔合影留念。數十隻野鴨在僅剩的一小片沒有結冰的湖面上遊著,那麼的依依不捨。
這是徐立豐留在首鋼的最後回憶,也是首鋼留給北京的最後回憶。隨著首鋼整體搬遷,隨之結束的還有石景山近100年的鋼鐵史。
一個世紀前,京津地區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鋼鐵工業文明孕育在此。91年前,首鋼誕生之時的中國,不能生産一噸鋼。如今,“嚴控産能”、“大而不強”已成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關鍵詞。首鋼也不再為“首”——無論是産能規模,還是技術創新,首鋼已從中國鋼鐵工業的第一梯隊,滑落至第二甚至第三梯隊。
1月13日,首鋼董事長朱繼民宣佈,首鋼北京石景山鋼鐵全面停産,這座擁有91年曆史的鋼城光榮退役。北京市規模最大的重工業集團、盤踞了近百年的“十里鋼城”從此成為“記憶之城”。位於北京城西部的這片土地,將被重新定義。按照北京市發改委1月13日發佈的《關於加快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首鋼原廠區將打造成製造業總部集聚區,首鋼的老廠房也將成為動漫遊戲城。
石景山將恢復一個世紀前的寧靜,而首鋼將開始另一段産業升級之路。石景山從此是故鄉。而散落至異鄉的首鋼,能獲得讓一座舊鋼城脫胎換骨的機會嗎?
大遷徙
首鋼老工人程國慶清晰地記得石景山鋼廠生産最後一爐鋼的時間——2010年12月19日21時46分。
那天傍晚,程國慶帶著老父親的遺像,和一家人來到石景山二煉鋼廠1號爐前,親眼見證首鋼生産最後一爐鋼。他們一家幾代人,親身經歷了首鋼煉鐵高爐生産發展的變遷,這些冷硬的大高爐也被親切稱為“夥伴”、“戰友”。
像程國慶一家這樣的在職職工、離退休人員及其家屬,首鋼石景山廠區就有30多萬人。原首鋼董事長羅冰生曾明確表態:“首鋼實行整體搬遷的方案基本是不可行的”,原因之一就是職工安置。
“當時認為,如果整體遷出石景山區,近10萬在職職工將成為富餘人員,將直接影響首鋼現有在職職工、離退休人員及其家屬共計幾十萬人的生活。”一位首鋼官員回憶道。
除了職工安置問題,首鋼搬遷也給北京市財政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首鋼對北京市的社會貢獻總額每年60億元左右,首鋼遷出北京,勢必影響北京市工業經濟總量。
最主要的是,首鋼搬家經初步估算的費用為500億元,首鋼無法承擔這筆費用,錢從哪來?
能撼動首鋼這個龐然大物的,顯然是首鋼以外的行政力量。幾經博弈,2003年8月首鋼同意搬家。
800萬噸産能的特大鋼鐵企業東遷至250公里外的河北曹妃甸,這是一個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史無前例的計劃。
資金當然是個最大問題,如果國家不給予支持,首鋼“廢舊建新”的浩大工程將完全成為對北京環境建設的補貼,從經濟賬上來算,肯定是一個完全虧本的買賣。
首鋼也盡最大力量為自身爭取利益。例如,首鋼在其搬遷規劃上最重要的兩大框架,一是北京地區不斷壓産直到停産,二是投資64億元的冷軋項目仍放在北京建。後者既是作為北京發展高新産業和現代製造業的一部分,也是首鋼在北京保留了未來最有價值的一塊資産。
首鋼本身也沒有在搬遷中損失多少産能。除了北京順義區150萬噸冷軋薄板的産能、曹妃甸京唐鋼鐵廠51%的股權,首鋼還在河北遷安擁有700萬噸優質熱軋板卷項目,在河北秦皇島擁有200萬噸寬厚板項目。
首鋼搬出北京後,北京雖然失去了800萬噸産能,但得到了寶貴的土地,每年還減少了1.8萬噸固體排放物,失去的利稅能從石景山新規劃的第三産業收回來。
百年鋼鐵史
首鋼在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篇章。首鋼搬離北京,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段歷史的終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前後4年零3個月裏,第一次世界大戰讓鋼鐵成為極其緊缺的戰略物資,西方參戰各國紛紛下令禁止鋼鐵出口,鋼材價格暴漲。
此時,受聘于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發現了張家口宣化區的龍煙鐵礦。
這一發現令北洋軍閥政府的幕僚們眼前一亮。1919年,經過反復甄選,首鋼的前身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最終被敲定在石景山的東麓落戶,這個承載著實業救國夢想的宏大工程宣佈上馬。
然而,這座被寄予民族厚望的鋼鐵廠,卻在成立後的二十年裏,沒能煉出一噸鋼鐵。
1937年,日本佔領了龍煙鐵礦公司及下屬的石景山煉廠,經過一年多的修補,石景山煉鐵廠第一煉鐵爐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