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1日 06: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謝利
記者謝利自去年11月份CPI同比增幅一度摸高至5.1%後,市場一度籠罩著擔憂情緒,12月份CPI卻應聲而降,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都呈現出明顯的回落,從而使人們對政策面繼續收緊的預期有所緩和。
根據1月20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2010年全年CPI同比上漲3.3%,雖然超過年初政策制定的目標,但總體仍在市場的預期和可控範圍之內,顯示出自去年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以來,政府為應對物價過快上漲而採取的一系列增加供給、調控需求、保障流通、調控市場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從CPI構成分析看,12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9.6%,拉動CPI上漲3.2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拉動CPI上漲1.4個百分點。儘管12月份物價水平仍然偏高,但隨著國務院16項穩物價措施逐步得到貫徹實施,各地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漲勢趨穩,成為CPI同比漲幅回落的基礎。數據顯示,12月份,鮮菜價格環比下降9.4%,降幅比上月加大7.5個百分點;其他如食用植物油、豬肉、蛋、糖、液化石油氣、衣著等,價格環比漲幅也分別下降3.6、1.7、1.8、2.0、5.7和1.1個百分點,從而促使價格總水平環比漲幅明顯回落。翹尾影響的消失也是年底CPI同比漲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儘管各級政府調控物價的努力效果逐漸顯現,但綜合各方面觀點來看,對2011年物價走勢仍“不能掉以輕心”。用國統局局長馬建堂的話説“2011年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他列舉了幾方面因素:一是若干發達經濟體採取量化寬鬆的政策,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造成輸入型通脹壓力;二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國近兩年來累積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較多;三是上半年翹尾因素仍較高,預計在2.6個百分點左右。除此之外,勞動力、土地資源等成本的上升,也給今年物價帶來上漲壓力。
實際上,市場對CPI上行壓力加大的擔心主要集中於今年上半年。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認為,2011年物價將呈現“前高後低、平緩回落”的態勢,上半年受翹尾因素以及一季度節假日影響,CPI可能在年初或6月份達到年內高點,部分月份CPI同比漲幅甚至可能突破6%。全年CPI平均水平將達到4.5%左右。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數據發佈當天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影響當前價格上漲的一些根本性原因並未消除,一季度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依然較多,預計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仍將高位運行。”
不過,專家普遍認為,雖然2011年物價壓力上行壓力不容忽視,但總體仍處於可控水平。馬建堂在分析其中有利條件時表示,首先,糧食連續七年豐收,各級糧食庫存數千億斤,為穩定物價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同時,工業領域特別是製成品,從總體上仍處於供大於求的格局,生産能力的相對過剩是防止物價過度上漲的另一重要物質基礎;第三,今年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上七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兩次提高利率,也有利於控制貨幣的流通量,也將為控制物價上漲創造好的條件。陸志明也表示:“從M1與M2同比增速的‘倒剪刀差’來看,最高時是2010年一季度,隨後就出現持續回落,目前已經收縮到兩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可以預計未來半年左右物價回落的可能性較大”。同時,他認為,“二次匯改”強調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未來穩步升值可期,這也將有助於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此外,外需不振以及資産價格的調整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價持續上行。
既然通脹壓力依然較大,如何治理以及出臺相應的調控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本輪物價上漲不同於以往,並非供應短缺或需求拉動等單一原因推動。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經濟年會”上,以經濟學家厲以寧為代表的學者,將這一輪通脹歸因于成本的推動。而按照經濟學理論,對於成本推動型通脹,以往採用的緊縮政策難以見效,並且解決成本推動型通脹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不過從短期來看,通過靈活運用系統性政策安排,強化通脹預期管理仍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出臺綜合性的通脹治理政策,如通過增加市場供給、強化對流通領域囤積居奇炒作的干預力度以及必要時出臺臨時物價干預措施等政策,防止物價出現持續過快的上漲;另一方面,需要積極運用穩健的貨幣政策來管理通貨膨脹預期。對於後者,當前分析機構普遍預測,今年央行仍會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
“上半年可能出現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和匯率三率攜手上行來控制通貨膨脹的局面”,陸志明認為。不過,考慮到利率連續、大幅上調會引致資本加快流入、經濟增速回落,因此加息次數應在2至3次,幅度也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