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民幸福是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1日 05: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王爾德 張翔

  對國民幸福指數這個概念在中國的傳播而言,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功不可沒。早在2004年,他就和他的同事啟動了《建立中國國民幸福生活核算體系的構想》的研究課題。彼時,國民幸福指數這個概念對大多數人來説,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

  他不但先知先覺,還大膽進言。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在2005年的兩會上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本報專訪了這位先行者。

  國民幸福的六大構成要素

  《21世紀》:你在2004年就啟動國民幸福的研究,有什麼契機?

  程國棟:我在做本職研究同時,發現經濟發展與社會人文的發展出現了嚴重失衡。

  出現上述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GDP崇拜,從上到下都將GDP作為中國經濟的第一指標。GDP不衡量社會成本,不衡量增長的方式以及增長的代價,不衡量效益、質量及國民的實際財富,也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分配公平和貧富差距等。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我意識到,必須要打破GDP崇拜,尋找另外一種評價指標體系,而國民幸福指數能修正GDP的諸多問題。

  《21世紀》:關於國民幸福指數的理解千差萬別,你如何理解?

  程國棟: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國民幸福總值可定義為一個國家的居民享受生活的程度,可以疊加個人幸福總值,來量化幸福總值。在我看來,我們國家的國民幸福生活核算體系應該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6類構成要素組成。

  具體而言,所謂政治自由指為公民提供參與政治決策的機會,提高政治上的透明度;經濟機會指個人享有為了消費、生産、交換的目的而運用經濟資源的機會;社會機會指在社會教育、醫療保健及其他方面所實行的社會制度安排,如不識字對個人參與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都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安全保障,指政府對貧困人口的關心,因為貧困人口數量居多,而且窮人面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的變化最脆弱:文化價值觀,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文化價值觀直接影響所做出的社會選擇;環境保護、自然環境的良好狀態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上述六大構成要素,大體上能涵蓋國民幸福的整體訴求。現在提倡科學發展觀,我認為必須把國民幸福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將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成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國民幸福的四項戰略原則

  《21世紀》:你認為國民幸福應該如何測量?是否存在操作難的問題?

  程國棟:國民幸福指標體系要實現六大目標,每個目標下都有相應的指標體系。具體到這些指標如何測算其幸福值,的確是一個難題。由於這些具體指標可能都包含很多無形因素,而且很難量化,從而使幸福的測算過程變得非常複雜。如教育程度是一個很好的人力資産指標,而不丹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認為這不好,但不丹的小孩擁有更多的同父母交流的時間,他們在交流中學習到了價值觀、社會技術、農業技術及其他維持生存的技術。針對這樣的問題,專家很難定量判斷該指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公眾的參與做出的社會選擇可以作為有效判斷的準則。

  《21世紀》: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把國民幸福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指導性目標,你對此有沒有一些原則性建議?

  程國棟:地方在積極實踐,我認為是好事,在實踐中能摸索出很多成果。就實施國民幸福戰略而言,我認為有四個大的指導原則:

  首先要聚焦貧困人口。一個公平的社會需要結束貧困,只有如此,才能使政府更了解貧困人口的需求,才有可能建立分享式的民主,擁有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最佳社會政府形式。

  其次是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模倣生態過程的循環經濟模式。

  再次,關注文化發展。當前世界的一體化加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在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取捨中需要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最後一項原則是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關注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通常提高經濟效益並不一定會增加社會效益,並不一定意味著增加了可持續性(如提高效益可能增加失業)。公平方面不僅需要關注公平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關注人民獲取公平機會方面的能力差異,這樣才能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