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9日 06: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肖漁
昨日,新上市的5隻新股遭遇重創,全部破發,跌幅均在6.5%以上,更有3隻跌幅超過了12.5%,滬市的風範股份跌幅甚至高達14.4%。實際上,近期由於二級市場低迷,新股破發頻現,市場的選擇已無情地粉碎了“新股不敗”神話。而隨著市場自我約束力量的增強,長期以來存在的“三高”現象必然會因破發而得到遏制,這既是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成果的顯現,更是市場相關參與方樂見的重大變化。
自2009年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啟動以來,改革的目標一直圍繞夯實市場約束機制而展開,而“三高”問題作為特殊時期的一種市場現象,並非改革的出發點。從改革各項措施看,監管部門也並沒有把解決“三高”作為改革指向。如去年推出的第二輪發行體制改革就是以“主體的歸位盡責”作為目標,強調讓每個市場參與者幹好自己的事情,讓機構真實承擔風險,增加報價的審慎性。因此,在許多市場人士眼中,近期的新股大面積破發正是對機構高報價的一記棒喝。
新股發行第二階段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要求事先設定每筆網下配售的最低配售量和可獲配機構的數量,並引入搖號機制。這一措施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單個機構的獲配數量大幅增加。因此大幅破發的出現,必定使機構打新資金遭遇重創。有機構測算,1月13日上市的華銳風電,截至17日收盤49家網下獲配機構持股浮虧已升至3.2781億元。其中,11家主力機構持股浮虧高達1.7844億元。在新股接連破發的警示下,市場對新股申購收益的預期會發生轉變,從而使一級市場資金格局發生變化。
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從根本上糾正投資者長期以來形成的“新股必賺”的扭曲認識,培育投資者理性申購的觀念。如此一來,質地優劣不同的公司,才能在新股發行環節被給予不同定價,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才能發揮得更為有效。
有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隨著投資者行為的理性,發行價隨行就市的特徵逐步體現。昨日上市的5隻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就比前期有所回落,投資者的行為對發行産生了一定的約束作用。其實,發行價高低並沒有絕對的標尺,只能在上市後由二級市場來評判。因而,新股破發正是市場對於錯誤定價的重新審視和修正。從這個意義上看,當前市場所困惑的“三高”問題,將會隨著市場機制的強化以及市場投資理念和認識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得到糾正。
從這次二級市場波動與新股破發的聯動中可以看到,高價、高市盈率發行與發行制度的關聯並不是實質性的,不是説改革發行體制就能解決價格問題。比如,去年市場情況良好時,所有IPO上市企業二級市場價格90%以上都在發行價之上,只有10%低於發行價,這就説明發行價大都在合理的範圍內。而在這些公司中,不同的公司,其發行價、市盈率差異明顯,上市後漲幅也不一樣,同一天上市的,也有漲幅大小之分,發行價隨二級市場波動也很明顯。因此,只要定價機制是市場化的,是理順的,價格高低就不是一個衡量發行制度優劣的實質標準。
實際上,我國的新股發行機制已將價格的主導權充分交給市場,現有的審核機制也力求市場化,與美國的註冊制其實沒有實質區別。即便在美國市場,公司完成註冊手續後也需要被審核,而且審核更加細緻和嚴厲,除了財務、法律外,還有相關行業專家的審核,審核的時間也不短。在邏輯、理念、程序等方面的審核上,中國和美國市場做的事情一樣。從中不難看出,部分人士認為放開新股發行核準制、增加新股供給就能解決“三高”問題,並不切合實際。無論是“三高”,還是新股破發,市場應理性客觀看待。沿著市場化的改革路徑,新股發行市場正在不斷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