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8日 1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新股破發不是發行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成果,而是竭澤而漁的後果,也是不公平發行機制的必然後果。
新股破發首先是因為上市公司規模與資金、市場信心不匹配。2010年政策發生改變,似乎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抑制通脹、解決改革成本的有力武器,證券市場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的資金輸送器。
2010年全年共有531家公司在A股市場融資,融資額10275.2億元;A股市場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有347家,共融資4883億元,超過2007年曾創下的歷史紀錄;A股市場實施重大資産重組47項,交易金額1338億元。2010年證券市場的融資規模全球第一,IPO超過前三年的總和,而股指幾乎列于全球最糟糕的市場行列。2011年開局延續了這一格局,雖然貨幣仍在緊縮,但新股的發行節奏並未因此改變。
2011年年初,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強調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第一項就是擴大三板市場。表示要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範圍擴大工作,加快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深入推進債券發行監管改革,顯著增加債券融資規模。
擴大新三板市場交易,培育三板市場做市商,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創新型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創業板無法容納眾多中小企業的融資胃口,需要三板市場分流。但場內市場融資額絲毫沒有變小,元旦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16隻新股發行,募資242.6億元,照此速度,全年IPO募資將達5760億元,超過瘋狂的2010年。
破發潮是A股市場疲態的典型標誌,中小企業市盈率已經過高,大盤藍籌是扶不起的阿鬥,盈利預期超萬億的銀行是吸血機器,元旦剛過,迫不及待地推出再融資方案。按照2009年、2010年貸款情況以及壞賬擔憂,2011年銀行再融資的規模不會低於2010年,大規模融資補充資本金潮還將持續,放寬內外資進入股市的激勵機制也將源源不斷地出臺,政府希望將資金引導到股市,而走出樓市。但現實剛好相反。
認為新股破發是市場正常反映、有助於一級市場恢復理性的説法是胡説八道。我國出現數次新股破發潮,哪一次讓市場恢復理性了?到了2010年,不理性到了瘋狂的極致。引用一段材料,1993年新股募資衝上212億元,是以前所有年份總和的3倍,第二年A股大跌22%,並出現新股停發;2000年新股募資暴增至835億創新高,比1999年高出7成,2001年A股大跌20%,並出現停發新股;2007年新股募資再次激增到創紀錄的4470億元,而A股創立以來到2005年的所有年份新股一共才募資4900億元,一年抵得上十多年,2008年A股出現史上最大熊市跌65%,並出現新股停發;2011年剛開始半個月,16隻新股的平均發行價更達44.10元,發行市盈率77.88倍,發行市凈率13.29倍,超出2010年30.32元、54.96倍和10.33倍的平均水平。
中國的新股發行機制正應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從市場中學會的,就是什麼也沒有學會。主因在於市場激勵機制扭曲,造就了魚龍混雜、權貴與創業者一夜暴富的局面。
更搞笑的是,有關人士居然把擴大詢價機構當做市場改革的成果。多幾家民間的市場詢價機構,結果就是讓數家機構有了參與瓜分大餐的特權,而市場的新股高市盈率也證明了這一點。增加機構固然是技術上的改進,但沒有懲罰措施的約束,增加的機構都會成為利益鏈條上的螞蚱。
一些機構(包括大型機構)都沒有為自己的報價負責,因為在這個市場中違規成本太低,而信用不值多少錢。曝光的浙商匯金1號集合資産管理計劃、新華信託等公司又有哪家受到了懲罰?連勝景山河都沒有説法,保薦人及其背後的證券公司甚至可以繼續招搖過市,向業界嘲笑誠實者,向造假公司繼續發出邀請函。
在高溢價的利益圈中,承銷保薦、上市公司、會計師與法律事務所各得其所,只要高價發行、超募就能夠獲得超額利潤,超募部分的費用大大提升。新股或者高溢價發行,或者大面積破發,這樣的事實很明確警示中國的證券市場定價機制失靈。不承認這一點就是閉目塞聽,承認事實加強監管,懲罰造假公司以及對定價不負責任的機構,消除超募資金的超額費用,市場才可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