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2010中國房地産大調控邏輯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7日 1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房地産大調控邏輯

  一年跌宕起伏間,市場和行業都在尋找未來的方向

  對於年輕的中國房地産業,2010年或許將被深深銘記,調控與民生成為這一年最關鍵的字眼。一年跌宕起伏間,市場和行業都在尋找未來的方向。

  從年初的“國十條”到年中的“二次調控”,再到年末的“限購令”,政策持續時間之長前所未有;從土地出讓方式變更到限制個貸與開發貸,再到清查囤地、打擊捂盤,政策之細化實屬罕見。

  政策自2010年1月10日開始亮相,這一天,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穩定市場預期,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調控大幕緩緩拉開。

  土地市場的狂熱則加速了更嚴厲政策的出臺。3月份,“兩會”余溫尚存,北京連出三塊地王,央企兇猛。3月18日,國資委一紙“退出令”,將78家央企架至火山口上。

  4月份,“國十條”出臺,個貸受到嚴控,二套房貸首付需50%,一些城市三套房停止貸款。

  6月份,住建部確定“二套房”標準,即以擬購房家庭成員名下實際擁有的成套住房數量進行認定。多數個貸購房人和改善性需求者自此被逐出市場。

  9月中,飽受詬病的土地市場開始政策頻出:國土部清查囤地已不止局限於口號和警告,幾乎每月一次的發佈會上,多數省區均有土地違法案例被通報。土地首付款比例大幅提高,土地出讓金繳清年限大幅縮短——針對購房人的政策逐漸轉向開發商。

  同一個月,北京土地市場重回招標舊路。“價高者得”的慣例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不以價高論英雄的出讓方式,很快在多地上演。

  9月29日,“二次調控”現身,“限購令”從無到有,由少變多。原因很簡單,儘管此前政策出盡,但市場並未俯首:9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45億平方米,環比上升51.7%;銷售額5498億元,環比上升55.6%。這一趨勢甚至延續到了10月份,捂盤惜售等手段再現市場,這被解讀為“政策失靈”。以行政命令抑制供需,終於達到極致。

  一個月後,最後一個一線城市上海,也終於出臺調控細則,至此,調控處處落地生根,熱點城市無一倖免。當月,央行宣佈加息,房企融資閘門進一步收緊。

  11月,公積金貸款政策亦被收緊,而限購政策下,境外購房者則被動離場。

  自此,除風聲陣陣的房産稅外,政策的十八般武藝悉數登場。

  一年之間,市場跌宕起伏,政策難言成敗,重回“上漲-調控-再上漲”之怪圈也未可知。但有別於以往的是,自4月13日始,以公租房為代表的保障房建設首次被置於舞台中央。

  此後,公租房發展意見等政策出爐,重慶開啟造房運動,保障房融資路徑被反復研討,“常州會議”更將保障房建設力度推至新高。580萬套保障房只是開端,2011年,這一數字被提高至1000萬套,地方政府的“軍令狀”還要繼續簽下去。

  在決策層眼中,保障房已經不僅是一項調控政策,更可成為避免地産業快速凋零的對衝手段。

  一個共識是,購買固定資産是對抗通脹的有力武器,在這一語境下,大建保障房或可將房屋的投資屬性降至最低。這場博弈不僅存在於買房人和開發商之間,也存在於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甚或被境內外洶湧的流動性所牽制。

  或許討論中的《基本住房保障法》可解部分房地産難題,但這一過程必須伴隨土地制度的變革、稅收制度的改善,以及對民眾基本生存訴求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