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二次匯改”應對內外壓力
“二次匯改”的舉措反映了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好轉以及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客觀要求,意義重大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官方網站發佈公告:“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這一被稱為“二次匯改”的舉措,反映了2010年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好轉以及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客觀要求,意義重大。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並迅速向全球蔓延。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拉動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同時,為穩定外需,發揮匯率杠桿在國際收支中的調節作用,提高出口企業防範匯率劇烈波動風險的能力,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名義匯率波動幅度開始收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兌6.82~6.84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
從表面上看,人民幣重新回到了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多國貨幣對美元紛紛大幅度貶值,2009年3月末美元匯率指數達到85.51,較2008年8月末升值了10.5%。由於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水平保持穩定,因此人民幣也隨美元升值而被動升值。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2009年3月末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較2008年8月末上升了8.8%。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對世界經濟的復蘇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0年上半年,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歐元對美元持續貶值,而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對美元匯率紛紛走強,此時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也日益增大。
從內部看,中國經濟自2009年實現了快速穩步的復蘇以來,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日趨堅實,而中國面臨的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産業、外貿結構轉型的壓力則更加突出,雖然實現上述目標單靠匯率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匯率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擴大內需、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確可以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調節作用,因此,繼續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次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彈性有所增強,並且總體上呈現出升值走勢,截至12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1美元兌6.65元人民幣,較本次匯改前升值2.6%。
應該説,目前人民幣匯率水平符合當前宏觀經濟基本面,特別是隨着中國生産要素價格市場進程加快,勞動力、資源、土地等要素價格上漲剛性明顯,外向型企業生産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將壓縮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空間。
不過,從長期看,除了需要關注人民幣匯率水平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繼續適度擴大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
此外,可由民間機構發佈人民幣匯率指數,引導社會公眾從過去習慣性地關注人民幣的雙邊匯率轉向更加關注多邊匯率,從而真實、客觀地反映人民幣匯率的實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