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高盛公司主動“坦白”以退為進?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7日 08: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經歷了長達半年多的指責、批評和訴訟之後,美國金融“巨頭”高盛公司近日發佈了一份“內部檢查報告”,表示將向投資者披露更多的財務信息,以增加透明度。

  這家公司表示,將在新的財務報表中把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分開披露,這將公開更多交易盈利的模式和細節。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意味著這位華爾街的“常勝將軍”不得不把自己的“兵器譜”曬一曬。

  據稱,內檢報告是由高盛公司的業務標準委員會撰寫的。該機構成立於去年5月,當時有關欺詐的民事訴訟正困擾著高盛,公司高層決定設立審查機構進行“嚴格的自省”。這份報告就是委員會在8個月的內部工作評審後的“成果”。

  高盛公司對外宣稱,他們要改革公司與客戶進行交流的方式,“符合併超越我們的客戶、股東和監管機構的預期”。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表示,“我們堅信本報告中的建議意味著高盛再次承諾客戶至上,公司的一切行為以追求卓越聲譽為目標”。

  通常在市場繁榮時期,金融企業的自營業務,包括自持股票、債券和房地産等投資,所獲收益相當豐厚,但具體操作和財務情況並不公開。金融危機後,這塊業務被稱為“黑箱子”,打破“黑箱操作”的呼聲愈演愈烈。

  去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指控美國高盛集團(GS)涉嫌欺詐投資者。指控認為,高盛公司在向投資者銷售他們自己設計的一種抵押債務債券(CDS)時隱瞞了關鍵信息。這一CDS産品的表現與住宅次貸證券(RMBS)直接挂鉤。高盛一方面允許客戶(保爾森對衝基金)做空該金融産品,在金融危機期間大賺特賺,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産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導致客戶損失。

  7月,高盛在同意支付5.5億美元罰金後,訴訟不了了之。這是由美國住房和信貸危機所引起的最大的一起訴訟。

  不過,最近有消息稱,美國參議院在即將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金融危機期間,高盛在向客戶提供服務時,並未置客戶的利益於首位,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

  一位國內證券業資深分析人士稱,這一次高盛主動“坦白”,有“以退為進”的意思。事實上,中國證券機構在當年A股泡沫崩潰後,也對自營業務進行了廣泛的“自查”,這種舉動本身是金融機構“主動應對生態環境變化”的自我束縛行為,讓肌體更健康進而更有戰鬥力。

  自營業務交易近年來一直是華爾街機構最得心應手的盈利武器,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華爾街機構熱衷於自營業務交易,是導致本次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總統奧巴馬2010年7月簽署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投資銀行將被禁止進行自營業務交易。這一原則的倡導人為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因此被稱為沃克爾原則(Volker Rule)。

  按照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的日程表,在奧巴馬總統簽字兩年後,限制投資銀行自營業務交易的監管措施將制定完成,也就是説,2012年年底將是華爾街機構剝離自營業務交易的大限。據稱,有不少華爾街金融機構已開始提前籌劃剝離事宜。

  有分析師表示,高盛公司為了修復自我形象,首先要説明公司代表客戶做了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投資,這種姿態是“重新贏得信任的一個步驟”。

  但在市場青黃不接的時候,像高盛這種“幾乎所有人都賠錢它反而掙錢”的太成功的公司,贏得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據報道,美國高盛公司的一位合夥人説:“我們自金融危機以來的良好表現成為一種負累,因為人們納悶兒為什麼我們表現這麼好,懷疑我們得到位高權重的前同事的關照。”而針對高盛公司在中國驕人的業績,也有業內人士稱,“高盛在中國太成功了,但這就是成功的危險之一。”

  美國著名的《滾石》雜誌撰文揭露高盛的“前科”,説它在1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時就精通于包裝垃圾公司上市,欺騙投資者。“就像用絲帶裝飾好一個西瓜,從50層樓扔出窗外,並開始打電話詢價一樣”,該雜誌稱:“唯一能夠獲利的人就是在西瓜砸到地面之前賣出的人。”而在誘發金融危機的次貸泡沫中,高盛公司一邊賣産品給客戶,另一邊賣空該産品,這就是“地地道道的金融欺詐”。

  這次,高盛公司發佈“內檢報告”後有媒體稱,這是該公司成立142年以來首次公開自營業務的利潤細節,“華爾街作為金融冒險家們的樂園被打上了一個問號”。一位接近高盛公司的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不屑”,並認為這類“誇大的表述”一點都不能撼動高盛公司在華爾街的引領者地位。

  事實上,“坦白”對高盛公司是個利好消息。分析人士稱,經過內部的結構調整和重新梳理,目前高盛公司的自營業務在其公司業務比例中已經很小,即便“沃克爾法則”打算扼殺所有自營交易活動,高盛股票也不會受到影響。果然,高盛公司“內部檢查報告”發佈後,它的股價上漲了。

  經濟學家李才元稱,金融危機後,像高盛這樣的金融公司被推上“道德審判臺”,這有可能宣泄了人們的怨氣,卻無助於抓住泡沫經濟發生的“元兇”,高盛公司最多算是個“無意或有意的幫兇”。

  他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全面的“資源泡沫”膨脹階段,美國房地産泡沫崩潰了,但目前在石油、糧食等大宗産品領域,仍然聚集著巨大的泡沫,並且還在不斷積累風險。高盛公司如果説“有錯”,那也是此類金融企業面臨的“歷史性錯誤”。他們不過是敏銳地抓住了市場的機遇,“認為金融就是欺詐,一概而論地把華爾街妖魔化,這不符合實際,因為他們銷售的合約一般都是合法合規的”。

  “金融公司必須回歸實業,它們必須放棄資源炒作,放棄以資源為標的物的各類金融衍生品”,他説,金融行業是服務業,做服務的不能“反仆為主”,而應該重新定位,服務於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否則,就如同房租價格高漲超過了租房客的真實收入,這樣的經濟絕不可能繼續發展。

  針對高盛公司的“自省”和“坦白”,李才元表示,金融企業習慣了資源炒作的“暴利”,習慣了當“統治者”,讓它們向為實業提供服務的角色回歸難度很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廉潔自律是個好的開頭”,他説:“希望這不只是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