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6日 16: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月16日電 中國的保障房建設已駛入快車道。多位專家表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能夠在抑制房價、讓低收入群體和社會“夾心層”住有所居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房地産市場調控對經濟增長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不過,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挑戰不容忽視。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保障房建設主要是從供給的角度解決中低層收入群體的需求問題。如果政策持續多年,不斷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比重,不僅能讓這一廣大的群體有房住、住得起,還將有助於抑制商品房房價過快增長。
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尤其是最近兩年,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2006年全國尚有70個地級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體系已見雛形。
國家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投資也迅速增加。2007年全國安排廉租住房資金77億元,而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補助資金已達802億元。2010年全國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超額完成年初國務院制定的580萬套的任務。
專家同時指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也可以保證一定的住宅建設開工量和新增供給量,有助於對衝政府對樓市調控而可能導致的房地産投資下滑,進而避免陷入一調控就減少供給,導致下一階段更大調控壓力的怪圈。
“從投資的角度來説,保障房建設也需要大量的建材,對建築、裝修等多個行業都會産生帶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説可以像商品房建設一樣拉動經濟增長。”莊健説。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觀經濟研究處處長王軍在接受採訪時説:“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中國樓市調控的長久之計。2011年1000萬套的保障房建設目標如能順利完成,並在未來幾年將這一勢頭持續下去,將給房地産供給格局産生很大影響。”
王軍説,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按60平方米每套計算的話相當於6億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這相當於2010年商品住宅建設總面積的60%,會對房産供給格局和商品房價産生很大影響,同時對擴大內需也有作用,將帶動建築、家電、裝修等多個行業的發展。
王軍説:“過去房地産主要靠市場調節,政府調控缺位,而保障性住房建設體現了政府意識到了這種缺位。”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政府責任,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緩解群眾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難,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
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專家預測今後20年中國預計將有4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解決城市居民的居住問題將繼續成為政府的一大挑戰。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去年12月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大力推進公共租賃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進一步完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努力使群眾住有所居、安居樂業。要從資金投入、建設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規模建設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這樣持續推進幾年,使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大幅度提高,使公租房成為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同時也指出了國家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上可能面臨的挑戰。
莊健説:“達到目標最主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保障房租金或售價低於商品房,利潤空間有限會導致資金來源動力不足,最終是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責任心。”
王軍説,資金問題是重點。中央政府積極性很大,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實施起來可能會因遇到一些問題。“保障性住房建設必然會對商品房建設産生影響,進而影響地方政府依賴的土地財政,因此可以考慮一方面針對保障房建設的完成情況對地方政府領導進行問責,同時在財稅體制方面的一些改革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