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蘇薇佳
2010年壽險市場,最火渠道與最熱産品實現了有效結合:上海市民走進任意一家銀行網點,就一定能夠在理財産品宣傳欄中,至少找到1款分紅保險。
據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最新統計,2010年1至11月,上海壽險公司合計實現分紅保險保費收入422.27億元,同比增長近57%,相當於全市壽險總保費收入的三分之二;通過銀行代理渠道實現保費收入335.96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市壽險總保費收入的53%。
同質競爭加劇
2010年,上海壽險公司不約而同地將分紅保險作為銀行保險渠道的主打産品。如新華人壽的“紅雙喜”、泰康人壽的“金滿倉”、中國人壽的“鴻盈”、太平洋壽險“紅利發”、平安人壽“金玉滿堂”等。
在“銀行渠道+分紅保險”的戰略推動下,壽險公司間的保費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尤其是在市場排名靠前的壽險公司。 2009年,上海分紅保險市場還是中國人壽一家獨大,到2010年已經呈現中國人壽、新華人壽和泰康人壽三足鼎立的態勢。
據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統計,中國人壽2009年在上海錄得分紅保險保費收入73億元,比第二名新華人壽多30億元,領先第三名泰康人壽38億元。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國人壽上海地區錄得分紅保險保費收入81億元,比第二名新華人壽的只多9億元、領先第三名泰康人壽不到20億元。
分紅保險市場排名前5的保險公司,與上海壽險市場排名前5的公司名單完全一致。
滬上某保險行業證券分析師表示,2008年,以中國人壽為首的大型壽險公司度過首個分紅保險給付高峰,年度保單紅利支付壓力大幅緩解,又適逢保險業轉型時期,造成了分紅保險市場競爭態勢的升級。
展業成本增加
渠道和産品的關係,猶如水與舟。銀行網點的鼎力支持,是本輪分紅保險能夠成功席捲保費收入的關鍵。 2011年,銀行銷售分紅保險的模式或將延續,但壽險公司為此支出的成本也將上升。
2010年,央行2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利率。 1年期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從2.25%升至2.75%,分紅保險的預定利率上限卻仍停留在2.5%。也就是説,在與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競爭中,分紅保險已經處於被動地位。
保險專家認為,隨着銀行利率的上升和資本市場回暖,目前還很受歡迎的分紅保險也會遭遇尷尬。就像前幾年,有些壽險公司不得不以現金紅利和保額紅利的方式發放特別紅利,以此應對銀行其他理財産品的競爭。
據知情人士透露,分紅保險在銀行代理銷售的成本也在增加。自從上海規定代理手續費上限,銀行為了避免中間業務收入受到影響,成倍提升保險業務代收代繳收費標準;銀監會90號文件在限定銀行網點代理保險産品數量的同時,也會造成壽險公司激烈爭奪銀行網點。
發展前景生變
2011年,壽險公司主打的銀保渠道結合分紅保險擴展模式,是否還能繼續呢?
記者從滬上壽險公司獲悉,今年開門紅期間,上海壽險市場主打險種仍然是分紅保險,如新華人壽拳頭産品“好利年年”,中國人壽推出“福祿金尊”等。
新華人壽上海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預測,2011年,分紅保險仍然是拉動保險公司業務增長的最主要的險種。
“不過,一些中小壽險公司已將高結算利率的萬能險推向銀行,分紅保險的壟斷格局可能在下半年出現松動。況且,如果銀行存款利率再度上調,分紅保險獨大的勢頭將會結束得更早一些。”某壽險公司負責人如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