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日報對話統計局官員:當前物價並非歷史高位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陜西西安的一家餐館挂出“免漲”牌,以過去量價的餐食,吸引了不少顧客。人民圖片

  2011,物價走勢如何看(民生視線2011民生對話物價篇)

  ——對話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

  本報記者 朱劍紅 陸婭楠

  當前物價不是全面上漲,也並非歷史高位

  記者:2010年的物價漲幅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破3”、“破4”、“破5”,大家心裏有點慌,中國是不是迎來了物價全面上升的時期?

  姚景源:雖然去年全年CPI可能不會超過3.5%,但確確實實,我們的價格是一個上升週期。對於這樣一個通脹率,究竟應該怎樣觀察和分析?

  先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不同國家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物價水平是不一致的。因為發展階段一致,我們可以在“金磚四國”範圍內進行比較。2010年前11個月,中國CPI同比上漲3.2%,俄羅斯上漲7.6%,印度上升了9.6%,巴西增幅達到5.25%。在“金磚四國”中,201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10%,是最高的,而3.2%的物價水平又是最低的。

  再從歷史比較的角度看。改革開放30多年,CPI年平均漲幅大約是5.6%,現在的物價水平沒有超過這30年的平均值。

  記者:您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通貨膨脹,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全面的通貨膨脹?

  姚景源: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通貨膨脹是1994年的24.1%和1988年的18.8%,這兩次是惡性通貨膨脹,或者説是全面通脹,所有東西都在漲價。很多人還會記得當年商店裏搶購的情況,連轉不動的電扇都有人要買。售貨員説,“對不起,這是壞的,不轉了”。顧客説,“沒關係,我買回去修”。

  有人説現在市場上是“無一不漲”,這是不對的。你看工業領域,價格就是基本穩定的,有很多和大家關係十分密切的商品價格甚至是大幅下降的。比如汽車,上世紀90年代,一輛桑塔納20萬元,現在就幾萬元;42吋平板彩電10年前10萬元,現在才5000元。所以工業領域價格還是穩定的,不是全面通脹。

  本輪物價上漲中食品價格佔大頭,因此百姓感覺明顯

  記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有一點溫和的通脹並不可怕,但在老百姓的眼裏可能不是這樣,為什麼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覺和反應更強烈?

  姚景源:這就涉及本輪物價上漲的結構性特點。

  這一輪物價上漲是食品價格佔大頭。2010年11月的CPI漲幅中,食品價格的上漲佔了74%。汽車、電視雖然在降價,但是汽車、電視沒有人天天買,食品要天天吃,蔬菜要頓頓消費。因此,食品價格的上漲衝擊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衝擊低收入群體。中國的恩格爾系數,也就是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城市在36.5%左右,農村是41.0%左右,比發達國家高20多個百分點。生活水平越低的人,恩格爾系數越高,受食品價格上漲衝擊的程度也就越大。所以這次國務院出臺的16條,不僅有保障供給,整頓流通,維護市場秩序,還有很重要的一條,給低收入人群發放補貼。

  記者: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是杭州的一個網友和美國波士頓的一個網友把兩地的21種食品和汽油價格進行了比較,結論是杭州有12種商品比波士頓貴,您怎麼看這件事?

  姚景源:像青菜這樣的商品,中美兩國的保鮮、流通等很多成本都不一樣,不好比。國際比較一般用購買力評價法,都是用標準規格一樣的商品進行,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等。

  要比較一個國家的價格,還要看供給與需求。大家都知道美國科技是世界第一,其實美國農業也是世界第一,不光是産量,它的規模化、産業化、商品化程度都是世界第一。美國農産品價格佔有一定優勢是正常的,是人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我們農業基礎太薄弱,遠遠落後於美國。所以,我覺得這種比較雖然沒有太大的經濟學的意義,但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問題,今後還是要加強“三農”工作的力度。

  就拿農産品流通體系來説,全世界綠豆、大蒜都不會成為投資品,但我們確實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説明什麼?説明我們農産品的流通體系太薄弱了。大家都講香港有些東西比大陸便宜,但香港的農産品都是大陸去的,為什麼也會比我們便宜?這主要就是流通環節的問題,人家有一個完善的流通體系,環節少。

  黨中央講了這麼多年“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次物價上漲真的讓很多人認識到了,農業是重要基礎,農業穩,天下穩,糧價穩,百價穩。

  如果糧食歉收、經濟過熱、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過量“三碰頭”,則全面通脹可能出現

  記者:2011年我們的物價上漲壓力大嗎?請您分析一下壓力來自何方?

  姚景源:今年物價上漲壓力是比較大的。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會大於2010年。這不僅是由於美國流動性過多,也要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比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儘管發達國家增速緩慢,新興市場增速很快,需求也會很大。所以,國際大宗基礎性商品價格上漲恐怕會大於2010年。這意味著,輸入性通貨膨脹對於我們的衝擊會比較大。

  從國內來看,我一直認為,如果有三件事碰頭,通貨膨脹就躲不過去。第一是糧食歉收,第二是經濟過熱,第三是貨幣和信貸過量發行和投放。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的規律是5年一個週期,就是兩豐、兩平、一歉。現在連續7年豐收,打破了60年的規律,這是因為“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好,人努力,2011年都不會變,就是天幫忙有不確定因素。現在我們農業基礎還是薄弱,真的遇到特大自然災害,就會遭受比較大的損失,1994年和1988年的通貨膨脹都首先表現為糧食減産。

  還有一個,我們要注意防止經濟過熱。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有一些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要翻一番,翻一番意味著這些省每年增長速度要超過15%。如果大家都這樣大幹快上,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偏熱,物價顯然穩不住。所以,今年還是要處理好這三個關係,就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管理好通脹預期。

  還有流動性問題。去年連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兩次提高利率,做了很多工作,但回收流動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不能簡單地批評貨幣政策 “發了那麼多票子”。如果退回到2008年,我們15%的企業被迫關門,20%的企業被迫減産,上千萬人失業。那種狀況下,如果不是果斷地出臺4萬億投資刺激經濟的計劃,如果不是果斷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們不可能在世界經濟中率先走出危機。我覺得,流動性過剩是我們為了戰勝那場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也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不能指望今年通貨膨脹率能迅速下來。

  今年控制物價上漲有利條件不少;還要力爭收入增長“兩同步”

  記者:今年控制物價上漲,有沒有有利條件?

  姚景源:有利條件有兩條。一個是糧食連續7年豐收,國家庫存充裕,即使歉收,隨時可以把儲備投放出去。重要農産品,比如糧食、肉、糖、棉花、食用油都有實物儲備,蔬菜沒有儲備。所以,我建議建立一個農産品價格調節基金,對沒有實物儲備的,比如蔬菜等,用它來給種植戶、給流通企業貼息。一旦突發天氣變化導致農産品價格上漲,還可以拿它給低收入群體補貼。還有一個是工業品總體供給情況良好,供給能力充裕,而且有不少行業和産品還是供給大於求。這兩點是控制物價總水平的物質基礎。

  另外,今年除了繼續落實國務院出臺的16條措施外,有關部門還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增加供給、保障供給,支農惠農的力度會更大一些,這對今年穩定物價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記者: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是不是我們的經濟逐步全球化,物價就一定會逐步與國際接軌?怎樣讓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提高應對通脹的能力?

  姚景源:經濟全球化,會使商品和人才向價格較高的地方流動,最後大家價格大體都是一個水平。隨著參與全球化、國際化,我們在一些領域過去長時間的低價格狀態會發生變化。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相信,大家的收入也會在全球化影響下,有比較好的增加。

  我覺得,如果説中國經濟保證10%的增長,3%—5%的通脹率是正常的。因為,經濟增長意味著需求加大,需求加大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必然會拉高物價。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只要經濟在增長,物價肯定在上行。當然,我們應該盡可能做到兩個同步——居民收入增長和國民經濟增長同步,勞動者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還有,就是讓經濟增長率高於通貨膨脹率。

  如果做到了兩個同步,而且經濟增長率高於通貨膨脹率,那麼,這樣的經濟增長就是健康的、良性的,在這種狀況下物價出現一定的上行趨勢,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