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17: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商》
曾經的“環京津貧困帶”,終於將首都的“虹吸效應”轉變為“溢出效應”。
文/本刊記者 朱健
窮則思變。
環繞北京長達1000公里的區域,在地理概念上被定義為“13縣1圈4區6基地”。這13個縣區市範圍內,面積27060平方公里、人口485.65萬人。
所謂“大樹底下不長草”。長久以來,它都以做北京“菜園子”為己任,人均GDP僅為北京的三分之一左右。2009年歲末,利好傳來,河北省邀請包括北京市規劃委在內的官員、專家學者,就“環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方案徵集意見,《關於加快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亦于2010年秋天正式出臺。
奧運前後,北京打造“國際化大都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飛騰身段,已經被過度集中的人口和資本帶來的壓力所拖累,減負成為必然。由此,“環京津貧困帶”一夜之間華麗轉身,有望升格為“經濟特區”。“環首都經濟圈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在鄰近北京將近1000公里的範圍內,建設一個發展特區。”河北省副省長趙勇就此表示。
趙勇強(河北省冀浙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
營商軟環境是考驗
毫無疑問,河北在土地、能源等生産要素上的價格優勢,是其承接首都産業轉移的重要條件。以水資源為例,目前廊坊的水費2.15元/噸,北京則是4元/噸。此外,房地産是“特區效應”最敏銳的風向標。實際上,從房價上講,均價過萬元的環北京的河北省十余個縣市區已經是特區了。
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首先要解決一體化的問題,其內容應依次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三個層面。基建方面,北京至廊坊輕軌、高鐵2011年也有望開通,目前選址正在進行中。基建提升將帶動兩地間的産業轉移和經濟拉平,因而真正的難點是社會生活一體化。如何保障環首都經濟圈內平等的國民待遇,建設良好的營商軟環境,將是對它真正的考驗。
韓建忠(河北省冀浙投資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環首都經濟圈”仍是房地産的價格洼地
已經有大批開發商大規模進入“環首都經濟圈””的各個城市,如綠地、萬科、富力、珠江、首創、萬通、香江控股等。與北京相比,環首都經濟圈各城市房價仍然相差巨大,是價格洼地,而且在環境、規劃等方面擁有後發優勢,因此地産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在北京拿地已經越來越困難,即使手握幾十億資金也買不到一塊好地;而同樣的一筆資金,在河北卻能買到位置、規模都比較不錯的地塊。
戴留金(河北省冀浙投資企業聯合會秘書長)
河北在三地的姿態更為積極
“環首都經濟圈”是河北先提出來的,京津冀一體化是河北最早開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河北在行政審批、戶籍改革等制度方面一直十分努力。京津冀三地一直在著力推動形成功能互補、佈局合理的區域産業協作體系。比如京津城際鐵路的建設,使得北京與天津的空間距離只有半小時車程,而規劃建設中的京唐高鐵、大七環等幹線都將推動區域融合。
鐘濤(北京浙江商會會長)
北京“虹吸”效應轉化為“溢出”效應
作為“先發展起來”的北京,此前的“虹吸”效應正逐步轉化為“溢出”效應。
北京的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日益嚴重,北京已提出CBD東擴等解決辦法,分散首都功能勢在必行。河北省作為京畿大省,多年對京津資源、能源、生態乃至政治“服務”,以及首都巨大的“虹吸”效應,曾造成該省一個“環京貧困帶”。河北現在將通過這些環京“特區”,打造承接首都産業和功能轉移的平臺,承接北京“虹吸”之後的“溢出”效應,迅速提升發展水平。
北京城市輻射力所及的京津冀、環渤海區域發展相對滯後,與東京等世界城市腹地相比差距很大。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迫切需要推進“首都圈”建設,提升區域體系的支撐作用。同時,河北在建立現代産業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北京生産性服務業發達的優勢,獲取足夠的技術研發支撐、金融支撐、文化創意支撐。
此外,首都經濟圈建設過程中,要防止極化效應增強,減緩企業、人才、資金等各種資源向京津地區聚集,以免京津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