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産奶粉潰敗要反思不要聲討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15: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評論員 謝飛君

  最近有一個研討會,討論中國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與産業鏈模式。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儼然是一個聲討會。 “農業部:洋品牌奶粉蠶食中國市場並獲暴利”的標題之下,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透露,2011年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有可能超過50%,且有調查顯示,進口奶粉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利潤率最低是40%,從而得出 “蠶食”和 “暴利”這兩個關鍵詞。言語之中一派正氣凜然的討伐姿態。

  將國産奶粉的潰敗歸結到洋品牌的蠶食,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仍舊是一個表象,其實質在於奶粉行業發生的一連串 “事件”,讓國民不得不對國産品牌 “望而卻步”——從2004年 “阜陽大頭娃娃”事件,到震驚世界的 “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後續諸多 “三聚氰胺陰魂不散”的報道,不僅使民眾對被曝光的奶粉品牌失去信任,也讓民眾對於中國奶製品監管部門的立場有了質疑。而這兩者的疊加,從根本上瓦解了民眾對國産奶粉的信心。

  按照報道中的數據顯示,三聚氰胺事件前,國有奶粉市場佔有率是60%。這樣絕對的佔有率,説明國産奶粉也曾有春天,而今的“寒冬”處境只是自己種下的惡果。猶記得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的最初,政府並沒有立場堅定地讓相關企業去做召回、賠償等一系列應該做的工作。當全國各地的“結石寶寶”成為板上釘釘的現實後,三鹿奶粉被當作典型“處理”了,而與此同時,受害者索要的賠償卻因為三鹿的破産困難重重。在一個“當消費者證實受了傷害都無法得到賠償”的語境中,保護自己的方法就只剩下選擇可以信任的品牌。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諸多國産奶粉品牌的表現都不給力。這正是中國乳業的悲哀:在三鹿倒臺後,“三聚氰胺”這片陰雲並未完全消失,加上蒙牛的“抹黑門”事件,讓國內乳業的“膿包”再一次潰爛。至此,眾多的國産品牌在國民心中沒有了地位。

  可以説,國産奶粉的潰敗,很具代表性,而如何應對這樣的潰敗,也具有標本意義——在食品安全屢屢曝出新問題的當下,當事的廠家、行業如何應對,監管方如何介入,值得深思。是找幾個行業專家公然辟謠,維護一時的穩定,還是擔負起監督、處罰的責任,使行業走向健康?這兩種做法,預示的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誰都無法否認,對於單個企業而言,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訴求。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許多有毒的食品屢屢搬上國人的餐桌,説到底這是商人逐利的本質被無限放大了。要知道,在一個監管不力的環境中,企業不可能用國際化的食品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只有當各個行業加大監管力度,提高企業的違規成本,使其對“處罰”産生敬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也是各個行業真正走向良性發展的必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