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茅臺漲價史上的稀缺印記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公司調查-貴州茅臺年末“撒酒瘋”

  年年漲價,仍是供不應求。茅臺、五糧液這樣的高端白酒在國內一次次地撥動著市場的神經。元旦開始,茅臺全國漲價20%,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強調了嚴苛的限價令,終端價格(市場零售價)不得超959元,但市場上茅臺酒仍舊一瓶難求,終端價格早已超出限價一半,達到1500元左右。

  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茅臺酒曾經是8元一瓶,20餘年過去,價格上漲了187倍。與此同時,陳年茅臺連續拍出上百萬元的天價。對於茅臺價格的各種質疑,有觀點認為,與若干年來的個人收入增長相比,茅臺酒的相對價格實際上是下降了。那麼,茅臺相對價格究竟是漲還是降?又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茅臺越漲越暢銷?

  茅臺成為投資品

  1.23萬元拍得兩瓶1987年産的茅臺,崔小姐認為茅臺現在是“硬通貨”,像房子一樣,投資了不會虧。 

  上周,在北京東城區工作的崔小姐以1.23萬元的價格,在嘉德在線拍得了兩瓶1987年産的茅臺。

  崔小姐今年25歲,大學剛畢業兩年,對酒可以説是一竅不通。1.23萬元,相當於她兩個月的工資。崔小姐説,拍茅臺是為了投資。不過,至於拍來的茅臺如何去鑒定,以後怎麼升值,她也是一頭霧水。

  崔小姐堅信的一點是,茅臺現在有點“硬通貨”的意思,就和房子一樣,買了肯定不會虧。“現在嘉德新拍的1991年的茅臺,起拍價都到了8000元,我的已經賺了。”她説。

  和崔小姐一樣的投資者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尤其從2007年以來,經銷商囤積茅臺獲利的消息不斷在社會上傳播,“買茅臺股票不如囤茅臺”、“一瓶茅臺酒價格相當於一套房”等説法層出不窮。

  而在資本市場,貴州茅臺常年雄踞A股百元股之列,且一度長時間成為兩市第一高價股,在機構眼中扮演著“定海神針”的角色。在這種大環境下,無論消費者還是投資者,買茅臺都被看作是類似于投資房産、黃金這樣的保值産品。

  2010年12月15日,貴州茅臺公告稱,于2011年1月1日上調産品出廠價格,幅度為20%左右。價格調整後,53度飛天茅臺出廠價由499元提高到619元。幾天后,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表示,茅臺調高出廠價是考慮到國家、消費者等五方利益。袁仁國同時強調,經銷商銷售價格不能高於959元,一旦有經銷商違反了“限價令”,將面臨嚴厲處罰。

  剛過完元旦,記者走訪北京多家超市和專賣店發現,53度飛天茅臺集體缺貨。部分煙酒店裏雖然有貨,但價格均在1500元上下。

  “價格根本限不住。”一位白酒批發商説,雖然“限價令”定在了959元,但他們往往拿貨的價格就超過了1000元,還得自己找關係。

  8元一躍漲至140元

  1988年之前,茅臺每瓶8元,不過根本買不著。物價改革之後,茅臺價格躍升至140元,遠超普通人工資。

  茅臺酒的漲價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大通脹。1987年9月19日,我國第一部物價管理的正式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管理條例》頒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了國家現行的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此後,物價大幅上漲。

  今年60多歲的田先生回憶説,1987年他是一名基層幹部,當時大家的工資都一樣,每月80多元。“平時買面、買煤、買油都要憑本,50斤面大概是10元錢出頭,而酒只能是過年的時候才發兩張票。”田先生説,當時茅臺價格是每瓶8元,不過根本買不著,即便是托很大的關係都難以買到。

  1988年7月,國家放開了13種名酒的價格,長期以來物價平穩的局面被打破。一瓶53度茅臺酒的價格從計劃經濟時代的8元一舉躍升至140元,成為第一梯隊中的極品。五糧液、郎酒的開放價格為80元,剩下的劍南春、洋河大曲、全興大曲等則齊齊進入“35元時代”。在這個時間段,白酒行業向市場化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消費者胡先生1989年結婚,他很清楚地記得,當時買了兩瓶茅臺孝敬老丈人,一瓶140多塊,“好幾個月的工資,心疼壞了”。

  “在1998年之前,我們只管生産,不管銷售。”茅臺企管部相關負責人説,當時茅臺酒都是國家調配,企業沒有自主權。從1998年開始,茅臺公司才全面進入市場。

  價格放開讓茅臺邁出了“火箭速度”。公開資料顯示,從1962到1978年,茅臺曾16年連續虧損,累計虧損額達400多萬元。但1988年,茅臺實現利潤5000多萬元,1991年則突破億元。如今,茅臺的收入已經站上了百億大關。

  最近3年漲價一倍多

  目前茅臺終端價格漲到了1500元左右,按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算,每月能買得起兩瓶茅臺。

  按照北京市統計局的數字,2009年北京市職工年均工資為48444元,每月大約4000元左右。換句話説,即便是市面上茅臺酒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500元,每個普通職工每月還是能買得起兩瓶茅臺。

  若與20年前的收入以及茅臺酒“買不起”、“買不到”相比的話,實際上現在的居民能“買得起”了。那麼,為什麼社會對於茅臺漲價的反應如此強烈,為什麼會認為茅臺漲價的程度讓人難以接受?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認為,在20年前,只有少數人有消費茅臺酒的能力和需求,全社會的消費意識與現在完全沒有可比性,感覺茅臺貴還是便宜與自己的關係不大。記者查閱資料獲悉,在1987年,茅臺酒全年的産量還不到1000噸,是現在的零頭。

  馬勇分析説,當年茅臺酒的價格雖然只有8元,但市場上根本沒有貨,處於有價無市的局面。而近年來屢屢漲價,根本原因還是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快,大家購買能力明顯增強,茅臺進入群眾生活的需求很高。資料顯示,從2008年到現在的三年間,茅臺的終端價格已經從600元左右漲到了1500元左右,價格翻了一番有餘。

  營銷專家穆峰認為,上世紀80年代末,居民收入差距開始拉大,當時流行的詞彙叫“下海”,很多“下海”的人,很快成了“萬元戶”,買得起大彩電,喝得起茅臺酒,和普通拿工資的老百姓有很大的差距。在當時,喝茅臺的都是官員或者暴發戶,往往會令人羨慕乃至嫉妒。另外一方面,最近幾年茅臺酒漲價的幅度和速度太快,遠超出收入和物價的漲幅,有點像房價,給人心理上造成的衝擊很大,這些都造成外界會對茅臺漲價反應強烈。

  記者從茅臺史志辦了解到,在1987年前後的這段時間裏,因為當時並沒有銷售部門,茅臺的價格也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而近幾年來,由於茅臺建議銷售價格和市場價格的差距比較大,這在茅臺內部也屬於比較敏感的話題。

  産能不足導致緊缺

  茅臺曾花費十年時間“克隆”酒窖,但沒有成功。如今每年固定擴産2000噸,仍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茅臺鎮地處河谷,風速小,十分有利於釀造茅臺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

  茅臺酒的傳統工藝是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一個生産週期就是一年,再經三年陳釀,加上原料進廠、勾兌存放的時間,平均酒齡至少五年才能出産品。

  在茅臺酒廠的網站上,有這樣一個關於茅臺釀造的故事。文中説,上世紀70年代,為了實現毛澤東主席將茅臺酒搞到1萬噸的指示,國家由方毅副總理帶領有關部門在遵義市郊選了塊風水寶地,一絲不差搬去茅臺酒的技術人員、全套的工藝、發酵的大曲,乃至窖泥,可是搞了整整十年,産出的酒仍與茅臺酒相去甚遠。於是,由國家投鉅資進行茅臺酒“克隆”的步伐到此打住。

  特殊的工藝,嚴苛的選址,讓茅臺從一誕生就打上了稀缺的印記。貴州茅臺2009年年報顯示,2009年共生産茅臺酒及系列産品將近3萬噸,同比增長16.7%。實際上,連續多年以來,茅臺公司投入鉅資擴大産能,每年固定擴大2000噸的規模。儘管如此,茅臺酒仍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作為中國最傳統的行業之一,很多白酒企業的歷史都有一段佳話。一位白酒業資深人士説,在中國市場上,喝名酒就是喝歷史,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牧童遙指杏花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而名酒的歷史卻又是以卓越超群的酒水質量和獨特風格流芳百世。

  近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白酒企業都將歷史和文化作為營銷的助推劑。薩馬蘭奇手捧酒鬼酒“麻袋瓶”的圖片,被酒鬼酒公司反復地拿來進行宣傳。當年的水井坊則一舉打起“超高端”的旗號,力圖在價格上超越茅臺、五糧液。四川的文君酒則大打“文君歷史”的招牌,以求迅速被市場接納。

  其中,收到效果的不在少數,半途而廢的也比比皆是。穆峰分析説,白酒價格與品牌本身的溢價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品牌定價雖然高,但你本身不值那麼多錢,自然不會被消費者所認可。

  白酒業再迎“黃金時代”

  被茅臺、五糧液甩下數個身位的同行們,紛紛打造高端産品、壓縮中低端産品,開啟“復興”之路。 

  不只茅臺、五糧液這樣的公認高端名酒,近5年,中國白酒業正在一片興奮中經歷著價值回升的第二次“黃金時代”。

  根據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的統計數字,白酒業在“十一五”期間增速迅猛。全行業總利潤從5年前的73.2億元,到去年預計超過300億元,增長達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