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張國紅:土地財政模式將繼續危及房地産調控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06: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去年土地出讓金大幅增長説明什麼

  □作者 張國紅

  作者繫上海海關學院經濟學教授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史稱“最嚴厲房地産調控”的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居然會大幅攀升。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額達2.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70.4%。 這是從1月7日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傳遞的最新信息。透過這一信息,我們從中能獲得什麼有價值的判斷?

  第一,地方經濟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有增無減。儘管都説“土地財政”不可持續,但目前看來“土地財政”模式短期內難以消除。

  據統計,2006年至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分別為0.7萬億元、1.3萬億元、0.96億元、1.59萬億元和2.7萬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説,“十一五”期間全國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約為7.25萬億元人民幣,而2010年這塊收入在總收入中所佔比重卻達到37.24%。而且,目前土地出讓金收入已佔到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如果沒有這部分土地出讓金收入,很難想象地方經濟今後將如何發展。足見地方經濟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呈逐年提高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4萬億刺激計劃收尾年,需要各地方政府繼續落實相應的配套資金。同時,今年又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地方“十二五”規劃都提出了較高的GDP增長目標,也需要大量的地方財政投入。那麼,錢從哪來?從目前來看,繼續提高土地出讓金收入,可能是地方政府唯一可以信賴的收入來源,這意味著短期內“土地財政”模式在中國將難以消除,甚至還可能會不斷得到強化。

  第二,“土地財政”模式將繼續危及房地産調控,可能使 “最嚴厲房地産調控”再次陷入困境。

  很明顯,“土地財政”是導致目前地價不斷高漲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現有政策下,地方政府是“土地財政”的最大受益者,通過賣地可以獲得鉅額利益,客觀上刺激了它們的賣地衝動。遺憾的是,賣地行為進而刺激地價的不斷攀升,最終導致房價的持續快速上漲。從這個角度看,只要“土地財政”模式一天不改變,地價上漲就很難遏制,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期望很可能會落空。

  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7%,漲幅雖比10月份縮小0.9個百分點,但環比仍上漲0.3%。在如此密集出臺房地産調控政策和措施的背景下,國內主要城市房價依然能“不跌反漲”,主要原因之一是地價仍然在漲,這從去年年末各地“地王”不斷出現的現象中可略見一斑。去年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大幅增長則證實了這一點。這説明,“土地財政”模式已經“挾持”了當今最嚴厲房地産調控,是使房地産調控陷於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第三,未來中國經濟脆弱性的潛在風險,主要體現為經濟結構轉型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無法及時完成。而主動或被動維持“土地財政”模式,已經導致國內地價和房價的持續、過快上漲,高房價進而將影響當前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

  因為,中國經濟正處於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的增長方式轉型過程中,高房價已經嚴重抑制了國內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隨著包括“土地財政”模式在內的各種影響因素導致房價不斷上漲,高房價已使更多的人因為購房而由儲蓄者迅速變為負債者(或言“房奴”)。也就是説,高房價大大削減了購房者的可支配收入,其繼續儲蓄幾無可能,部分中國家庭有可能進入高負債率時代。當高房價使他們陷於高負債率時,這部分人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基本的消費能力。

  一旦居民的消費能力受到抑制,中國將難以走出倚重投資和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老路。因為,消費受到抑制,使得國內消費依然無法吸納過剩的國內投資,結果是仍需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目標將遇到困難,也凸顯了土地出讓收入大幅增長推升地價和房價對中國經濟轉型的較大負面影響。

  透過分析去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增長的三大不利影響,足見“土地財政”模式對當今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