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0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摩根大通:我們正在組建投行團隊
■本報記者 吳婷婷
近日,摩根士丹利與摩根大通同時宣佈獲准成立合資證券公司,取得在國內證券及債券承銷業務資格,而就在兩個月前,國聯證券和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設立合資證券公司華英證券剛獲得證監會批准。外資投行進入中國A股承銷市場的步伐驟然提速。
雖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獲批合資券商均保持低調。但透過他們的含蓄表態,可以覺察到其開疆拓土的雄心。
摩根大通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們正在組建投行團隊。”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執行官孫瑋説,“我們很榮幸能夠進一步擴展與華鑫證券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努力將合資公司建設成為一個國內領先的證券機構,對此,我們都充滿信心。”
此番表態無疑對剛剛獲批的合資投行寄予很大希望。
控制權之爭
去年12月,大摩轉讓中金股權正式獲批,隨後,大摩迅速牽手華鑫證券。回首大摩中金一起走過的15年,在最初5年蜜月期過後,由於股東雙方在目標期望、公司治理、企業文化等方面無法達成共識,大摩之後逐漸淡出中金公司的管理。
這顯然違背了大摩入主中金的初衷,即將中國投行業務變成其全球業務的一部分。因此,當大摩在中國尋找投行業務的二次著陸點時,規模較小、控制權相對好獲得的華鑫證券進入其視野。
在成立合資券商獲批後,業內人士預計兩家券商將儘快組建團隊並開展承銷業務。
“目前我們正在組建投行團隊”摩根大通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在兩大投行入股的合資投行還未”開門迎客”之時,2009年7月開業的中德證券,確已盡顯黑馬之勢。
從IPO重啟到2010年底,中德證券就攬入IPO保薦承銷收入3.06億元,在合資券商中僅次於中金公司。
究其成功的原因,一位熟悉中德證券的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中外雙方的目標一致並充分發揮了雙方的優勢是主要原因。
“在談判之後,德意志很行對山西證券刮目相看。”上述人士表示,在談判前,山西證券已將細節全都考慮到了,包括股權架構、管理權等各個方面,同時,把可能出現糾紛的問題都提前説明了,這就相當於把醜話説在前面。
關於公司控制權,上述人士表示:“在成立之初,中德證券就確定了自己的身份,既不是德意志銀行的中德證券,也不是山西證券的,雙方股東將盡全力幫助中德證券發展。”
他透露,在成立初期,山西省金融界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曾親自出馬為中德證券找項目。
2011年,業內普遍預測中國將繼續領跑全球IPO市場,隨著幾家新合資券商進場後,市場的格局變化仍不得知,但是,面臨的競爭或將非常激烈。
收入下滑
儘管合資券商雄心勃勃,但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去年合資投行承銷收入已經明顯下滑。
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去年共有349家公司在A股市場完成IPO,61家券商合計攬入承銷保薦費164億元。其中,7家合資券商合計保薦承銷了20家公司IPO,分享了13.89億元的承銷收入。
從具體收入來看,中金公司攬入保薦承銷費7億元,位居合資券商榜首。開業不到一年半的中德證券攬入保薦承銷收入2.63億元,位居第二位。瑞銀證券以1.7億元居第3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首發外,瑞銀證券還參與了工行、招行、興業銀行等的配股發行,同時參與16支債券發行。而成立較早的高盛高華2010年則更是顆粒無收。
從具體承銷項目來看,2010年合資投行獲得大單屈指可數。而在2007年大牛市中,瑞銀證券憑藉參與中國太保、中國石油、西部礦業等的首發,以10.5億IPO承銷及保薦收入位列全行業第三。而高盛高華也依靠中國平安、寧波銀行3.09億元的承銷及保薦收入居第六位。
“一是由於大盤股數量趨少,二是由於合資投行的獲得大單的能力在減弱。”一位投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