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澳大利亞洪災抬高國際糖價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0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李關雲

  在澳大利亞洪災引發的減産預期推動下,國際期市上糖價走高。

  1月10日,紐約洲際交易所(ICE)食糖期貨繼續上漲,其中2011年3月到期的粗糖期貨合約收盤上漲0.7%至31.74美分/磅,該合約在上一交易日(7日)已大漲4.3%。該價位離2010年12月29日創下的34.77美分的歷史最高價位不遠。

  糖價上漲僅僅是全球農産品價格上漲大格局的冰山一角。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發佈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表明,食品價格上漲的速度已經明顯超過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創下歷史新高。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在2010年12月達到214.7,超過2008年6月213.5的前期高點。

  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徐欣博士11日對本報記者表示,氣象災害所導致的供需缺口僅僅是推動國際農産品價格在最近兩年持續上漲的導火索,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在救市行動中大量超發貨幣,才是農産品價格整體上漲的根源所在。

  從過剩到緊缺

  氣候災害只能算是糖價上漲的導火索。

  國際期貨市場最近在糖科作物上炒作澳大利亞洪水。澳大利亞是僅次於巴西和印度的全球第三大食糖出口國,但由於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襲擊,本榨季減産已成定局。

  專注于農産品投資的金融服務公司Rabobank集團最近就預測,澳大利亞本榨季粗糖産量將銳減10%至380萬噸。

  徐欣表示,澳大利亞的粗糖産量在400萬噸左右,雖然數量並不大,但其絕大部分粗糖都用於出口,因此對國際供需平衡有重要影響。

  不過,這些氣候災害只能算是糖價上漲的導火索。徐欣指出,全球食糖供需狀況的變化和投機資金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游動才是決定糖價走向的關鍵所在。

  徐欣長期跟蹤全球食糖供需變化,他記得在2010年6-7月,市場普遍預期全球食糖在連續兩年供不應求之後,將在2010-2011榨季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全球食糖産量將比需求量高出500萬噸左右。

  但從2010年8月以來,市場預期開始轉變,將全球食糖供應過剩的預測量從500萬噸逐漸降到100多萬噸。到了2010年末,部分有影響力的國際機構甚至開始預測全球食糖將連續第三年出現供不應求的緊平衡狀況。

  在市場供需狀況悄然變化的同時,國際糖價也衝至每磅30美分以上,雖在11月初遭遇回調,但很快就在12月末再創歷史新高。

  糖價內外有別

  短期國際糖價對國內糖價變動的調整作用並不顯著。

  儘管國際糖價在最近2個交易日連續走高,國內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貨合約卻持續走低,白糖103合約在1月6日的開盤價是每噸7038元,但10日收盤價已下降至6833元。

  與棉花、大豆等高度依賴進口的農産品不同,中國對食糖的進口量並不大,在最近兩年才達到國內食糖總消費量的10%。

  徐欣表示,“國際糖價與國內糖價走勢之間聯絡雖較緊密,但關聯度不如大豆、棉花那麼高,我們的計量經濟研究表明,入世以來國內外食糖存在長期穩定的關聯,但短期國際糖價對國內糖價變動的調整作用並不是很顯著。”

  鄭糖在2010年11月初創下歷史高位,白糖103合約就達到每噸7241元的最高價。但在11月初下跌之後,鄭糖並未像國際糖價那樣在12月份再創新高。

  2010年11月21日,中國國務院公佈了旨在穩定物價的“國十六條”。徐欣認為“國十六條”裏對農産品期貨市場和大宗農産品電子批發市場的監管政策,有效抑制了國內農産品期貨價格暴漲,“比如,提高保證金比例和手續費標準、壓縮漲跌停板等措施都對抑制過度投機産生了一定的作用,加息等貨幣緊縮信號也對市場帶來了壓力。”

  徐欣上月曾到中國的第一産糖大省廣西調研,發現桂中北地區遭受霜凍災害非常嚴重,柳州、來賓等地不少甘蔗芽已凍死,可能對2010-2011榨季國內食糖供給和2011年植蔗用種産生較大影響,這也成為推動2010年12月份國內糖價大幅反彈的主要原因。由於南方霜凍災害通常會在1-2月比較嚴重,他認為未來幾個月廣西等産糖區天氣狀況和2011年甘蔗種植意向面積,將是決定2011年上半年國內食糖價格走勢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