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1日 0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 牛娟娟
國家外匯局綜合司司長劉薇分析指出,“熱錢”在中國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徵:一是隱蔽性,二是複雜性,三是分散性。但“熱錢”也並不是無跡可循,只要抓住“熱錢”的運作規律,不難發現線索,剝下其偽裝。
本報北京1月10日訊 記者牛娟娟報道 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司長劉薇就有關“熱錢”問題接受了媒體採訪。
劉薇表示,2010年以來,國際經濟持續緩慢復蘇,國內經濟保持良好運行態勢,中國的外匯凈流入壓力有所加大。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主要發達國家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進一步推高全球流動性,新興市場國家因此普遍面臨匯率升值和資本衝擊壓力。二是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吸引外資流入。三是受國內外宏觀環境影響,境內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外匯結匯意願增強,購匯意願減弱。境內市場主體積極調整本外幣資産負債結構,如企業大量借入美元貸款替代購匯,銀行盡可能減少境外資金擺布而調回境內市場運用,也間接導致外匯凈流入增加。此外,也不排除套利資金利用各種合法渠道或工具的滲透式流入。
對記者提出的“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加劇新興市場國家通脹和資金流入壓力,中國的銀行結售匯飆升是否可作為‘熱錢’涌入的標誌”問題,劉薇指出,大規模外匯凈流入不等於大規模外匯流入,一般是以銀行結售匯差額來衡量外匯跨境流動情況。外匯凈流入即結售匯順差的形成,既可能是結匯增加,也可能是售匯減少,或者是兩者皆有。今年以來,中國的銀行結售匯順差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市場主體購匯意願減弱,儘量以外匯融資或人民幣方式對外支付,從而相應地減少了銀行售匯。此外,資本流入不等於“熱錢”。中國在不斷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同時,仍存在部分資本管制,特別是有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抑制短期投機套利資本流入,不存在“熱錢”流入的合法制度土壤。
劉薇還就“熱錢”的基本定義和有關測算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劉薇指出,要判斷“熱錢”的真實情況,最重要的還是要基於事實。在2010年開展的應對和打擊“熱錢”專項行動中,我們未發現“熱錢”有組織、大規模跨境流入。總的來看,2010年以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入大多具有真實的貿易和投資背景,不排除有境外“熱錢”流入套利,但這不是主流,不宜盲目高估和誇大“熱錢”的規模。
劉薇還具體分析了“熱錢”流入的渠道,並指出,在中國,“熱錢”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徵:一是隱蔽性,二是複雜性,三是分散性。但“熱錢”也並不是無跡可循,只要抓住“熱錢”的運作規律,不難發現線索,剝下其偽裝。
劉薇表示,跨境資金大量流入,將給中國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如引發通貨膨脹壓力和資産價格泡沫,加大貨幣政策操作及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壓力等。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抑制“熱錢”流入,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加強部門協調,增強監管合力;充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在談到下一步外匯局還將採取什麼措施打擊“熱錢”時,劉薇表示,對於防範和打擊“熱錢”,我們將繼續堅持“兩手抓”,在大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同時,加強對資金流動的監測預警,採取措施抑制跨境資金套利活動,防範“熱錢”大進大出産生破壞性作用,衝擊境內資産價格,增大金融風險。首先,繼續對“熱錢”等違規資金流入保持高壓打擊態勢。嚴把銀行等重點環節,繼續開展針對“熱錢”流入的專項檢查,加大外匯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地下錢莊”等外匯違法犯罪活動。其次,改進外匯監管方式,完善跨境資金流入管理。完善貿易外匯管理,改進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登記和資本金結匯管理,探索對結匯資金流向的後續核查和監管。完善銀行短期外債管理,加強銀行表外融資監管。
再次,推動境內資本市場開放和資本流出。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允許更多類型的機構從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業務,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重點地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運用匯率、利率等價格機制進行合理引導,避免給“熱錢”提供持續套利投機的空間,切實維護好涉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匯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