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0日 09: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
經濟過熱與物價上漲緊密相隨,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通貨膨脹的顯著特徵。但本輪通貨膨脹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是一次在經濟偏冷狀態下發生的物價快速上漲。預計2011年我國CPI上漲4%,PPI上漲6%。貨幣政策要在重回穩健的基礎上“中性略緊”,繼續加強信貸和流動性的控制,出臺加息等緊縮措施,收縮力度和效果要大於上年。
日前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穩物價”列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之首,由此拉開了“轉型元年”宏觀調控的第一幕。儘管此前中央採取了一系列價格管制措施,並通過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等手段,收緊貨幣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本輪通脹趨勢遠未結束,通脹動量依然強勁,通脹預期還在上升。
“未熱先脹”值得關注
經濟過熱與物價上漲緊密相隨,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通貨膨脹的顯著特徵。總結歷次通貨膨脹特徵,我們發現,經濟過熱是通貨膨脹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且主要表現為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即過度投資。當投資出現過旺勢頭,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IMP)全面上揚,經濟發展速度高於資源承受能力,就會出現原材料因供給不足而出現漲價,原材料價格上漲又推動物價持續走高,CPI不斷攀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
但是,本輪通貨膨脹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是一次在經濟偏冷狀態下發生的物價快速上漲。從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復蘇的我國經濟,充其量只是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2010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而且一季度至三季度增長連續出現回落,遠未出現過熱趨勢。經濟恢復性增長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刺激因素,而市場需求增長主要是危機狀態下“去庫存化”後“再庫存”的推動,政府推動型投資向民間自主性投資轉變需要時間。
本輪通脹具有混合型特徵
在國內外各種因素制約下,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形勢嚴峻。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大量存在,通脹壓力十分顯著。但是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增速回調將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同時,隨著宏觀經濟政策逐步調整,貨幣供應和信貸增長向常態化回歸,不會出現嚴重通脹情況。因此,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預計2011年我國CPI上漲4%,PPI上漲6%。
未來我國通貨膨脹具有明顯的混合型特徵,物價上漲壓力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美聯儲和世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推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全球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危機時的避險貨幣開始變為套利貨幣,我國面臨“熱錢”持續涌入的壓力,這會大大抵消國內貨幣政策緊縮流動性的努力。第二,受利於全球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美元進一步貶值,而以美元計價的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持續大幅上漲,這無疑會加大我國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以製造通脹預期和通貨膨脹幫助美國避免跌入通貨緊縮為初衷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在客觀上向全球輸出了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由於受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生産資料等成本上升、農業生産週期性波動以及工業化、城市化擠佔大量糧食生産資源的影響,我國糧食供給僅僅是偏緊狀態下的供求平衡,而且我國農産品價格上漲直接受國際農産品價格上漲傳導,農産品價格面臨繼續上漲壓力。第四,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工資快速增加將是長期現象,水電氣等資源價格改革推進,成本推動物價上漲的壓力不斷增大。第五,我國前一階段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擴張性後果,需要市場慢慢消化,政策逐步調整需要過程,貨幣供應和物價變化之間存在時滯。
精心設計政策搭配
2011年是我國進入新經濟轉型期的第一年,要對內對外進行改革調整,不僅要修正以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後遺症,更關鍵的是要為未來中長期發展鋪路佈局。國內經濟、物價的寒熱不調,全球經濟環境“有人説將陷於烈火,有人説將陷入寒冰”,都要求宏觀經濟政策精心設計。
面對通貨膨脹壓力,貨幣政策要在重回穩健的基礎上“中性略緊”,繼續加強信貸和流動性的控制,出臺加息等緊縮措施,收縮力度和效果要大於上年,貨幣條件繼續從應對危機狀態穩步向常態回歸。這是因為管理通脹預期需要避免流動性氾濫,而調結構則需要避免融資條件過於寬鬆。此外,還要積極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培育最具經濟活力的市場主體。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保持小幅升值態勢,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
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財政政策仍需堅持積極取向,維持適當規模的財政赤字,保持一定的增量調控能力,優先完成4萬億投資計劃繼建、收尾項目,有序啟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前期重大建設項目。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結構調整,加大稅收結構調整力度,通過結構性減稅調動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活力,促進經濟自主增長動力形成。
從穩定農産品價格出發管理好通脹預期,農産品與居民生活聯絡最密切,直接影響其對未來物價走勢的判斷,保證農産品充足生産供給,可以降低居民通脹預期,從根本上摧垮物價大幅上漲的基礎。對於未來可能觸發價格抬升的基礎性因素,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著眼于解決體制機制根本性問題,優化政策環境,將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和資源環境等改革置於改革領域的前列。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