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趙憶寧 葉建國
越33年,再次踏上中國雞形地圖“雞嘴”處——黑龍江農墾所在三江平原。
驅車2500公里,一路風景懾人心魄:北大荒的腹地和色彩聯絡在一起——水稻、玉米、小麥、向日葵,如黃綠色塊潑灑在大地上,合而成平原、丘陵自然淳樸的畫卷;碧藍天空上,促早熟航化銀色飛機在一望無垠的水田上來回飛行。遠處山頂矗立著幾十根白色兆瓦級的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威嚴且委婉地旋轉;紅色、藍色小別墅的房頂隱藏在高高綠樹下,100多座國家規劃外的新建小鎮寧靜而美麗,糅成一幅油彩溢出的油畫……
“這是哪?”人們不禁要這樣問:美國阿巴拉契亞高地和落基山脈之間的中部平原?法國普羅旺斯的亞維農?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和美英丘?都不是!雖然它們幾乎處在同一緯度上,雖然都有深邃夢幻般的蔚藍天空,明澈的光線,但是空氣純凈的北大荒呈現著獨特的魅力:三江平原太巨大了,佔據了1132平方公里。它的巨大簡直無法令人相信:著名的二道河農場“萬畝大地號”堪稱世界之最,金黃色的水稻猶如在藍天白雲下鋪就一塊巨型地毯,總面積16500畝,登上展示臺遠眺才能體會什麼是“一望無際”和“現代化大農業”之美。這塊寒地水稻的巨毯有著驚人的産量,平均畝産達到1600斤!
33年前曾見過的一排排破舊的平房和那根根冒著絲絲白煙的煙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的小城鎮;那幾盞在疾風卷著大雪發出微弱光線的路燈,已經被一排排太陽能燈替代,沒過小腿的泥漿路變成高等級的硬化水泥路。路邊堆放的麥秸垛也被鮮花替代;如今,這裡人們的戶均純收入達到了32萬元,每個家庭農場有土地百畝以上。
誰能將33年後的巨變與巨變背後的辛酸和那份堅韌聯絡在一起?70年代末,佔到北大荒總人數3/5的54萬知青一夜之間從這裡蒸發,失去了人流喧囂的農場,不僅孩子們失去了老師,病人也失去了醫生,就連康拜因(聯合收割機)也失去了駕駛員,沒有人描寫過那段苦痛的寂靜;80年代巨大的體制變動再次撼動那裏的人們,大農場解體變成一個個小的家庭農場,老職工們看著拖拉機被人開走號啕大哭。所有的職工不僅失去了工資一切生活自理,還要負擔其承包土地一切生産的投入。他們中有十萬扛著軍銜墾邊、甚至還有參加過紅軍長征的老戰士。那是一種斷絕退路置之死地而必須後生的境遇。
北大荒挺過來了。北大荒再次創造了奇跡,貢獻者是留在黑土地戍邊屯墾的人們。在牡丹江我見到接待辦主任牛寶琴大姐,她放棄了區婦聯主任的職位隨著丈夫來到這裡,心甘情願做後勤工作。而她的丈夫王偉志曾經是空軍第七飛行學院特級飛行員,他見證了由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無償援助的4架“空中農夫”飛機的航空站,變成具有50架飛機的黑龍江龍墾通用航空公司。如今,龍墾通用航空公司正在洽談購買另外30架飛機。
在七星農場,展現出的是一個現代化大農業生産的鏈條:日本的“洋馬”高速插秧機,從每天人工插秧一畝提高到80畝;臂展470米的大型自走噴灌機在12小時可澆水500畝;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聯合收割機——450馬力美國的凱斯6088、210馬力的約翰迪爾拖拉機7830,等等。農墾系統田間作業機械化生産率達到96%。
誰人能夠設想,以往種植在熱溫帶地區的水稻,農墾人居然可以在高緯度、高寒的旱作區變成了主栽品種, 到2009年,黑龍江墾區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638萬畝,稻穀總産185.5億斤,佔全部糧食總産的56.1%。這讓我們記住一位87歲高齡的科學家——徐一戎。有這樣一個説法:100個吃大米飯的人裏,可能有99個不知道徐一戎是誰,但100個種水稻的,肯定會有99個認識徐一戎。他雖然不是科學院院士,但是在他的100畝試驗田中,“空育131”畝産達到了906公斤。
如今,黑龍江農墾的166萬職工真正是“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城鎮裏”,這裡有最現代化的學校、醫院,這裡有清澈的河水、清新空氣,還有日落百鳥歸巢的濕地。遊走三江平原,心情會變得格外明媚,人們在説:我們生活在這裡多美呀!
北大荒的33年給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