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仍需掃除諸多障礙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6日 1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區域經濟的飛速發展要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健全,這就需要協調目標、協調主體、協調客體、協調工具以及協調程序等要素的有機結合。大多數學者認為,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機制是協調區域發展的主要機制。國內外區域經濟的發展歷史表明,純粹的市場機制與全面的政府干預機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是中國區域經濟運行合理化的必然選擇。

  時至2010年底,全國區域規劃除了注重沿海佈局外,同時開發沿邊,並從東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將以往的外向型增長結構轉變為“外需、內需共同發展”。從戰略意圖上看,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經濟格局逐漸成形,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兩岸、東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橫貫全國的龐大經濟區域。

  回顧“十一五”規劃首次把以經濟區發展為內容的區域規劃放在了突出位置,市場主導型的區域經濟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開始從省份經濟真正邁向區域經濟發展階段。

  有專家認為,區域振興規劃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力量,新的區域振興規劃還將不斷出臺,毫無疑問,即將過去的一年是區域經濟規劃發展的重要推進期。

  也有專家認為,看似蓬勃發展的區域經濟也不免會碰到執行效果與預期産生差距的問題。

  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非均衡戰略向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的轉變與實施,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但是,由於發展起點、人才資源、經濟結構、發展能力等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目前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綱明認為,近年來,隨著這些政策的貫徹和落實,雖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狀況還未發生根本性轉變,但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已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總的來説,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所減緩,絕對差距明顯縮小,但是相對差距還是在拉大,還沒有達到根本上的扭轉。

  有數據統計顯示,2008年地區生産總值中,最高的達35696億元,最低的只有392億元,前者是後者的91.06倍。城鄉居民收入從1998年的2.52:1擴大到2008年的3.31:1。所以説,無論是東中西部,還是沿海與內地;無論是各省之間,還是城鄉之間,都存在很大差距。區域發展仍然存在許多不協調現象。如産業結構趨同,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區域間低水平競爭嚴重,且秩序混亂;空間開發無序,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空間失衡。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不少障礙,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等,這都阻礙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親身參與了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的開發工作的孫承志更清楚地看到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所在。黃河三角洲屬淡水貧乏地區,水資源短缺成為長期制約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同時,黃三角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海岸防護設施不完備,現有防潮堤標準低,風暴潮威脅較大,海岸蝕退明顯。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林木覆蓋率低於山東省平均水平,生態環境治理與土地恢復整理的難度較大等,都是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與産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閻雨指出,某些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付出昂貴的環境成本為代價的,區域經濟如何持續發展是一大難題。

  據閻雨介紹,東莞、中山等地的農産品出口日本、歐洲被退回,原因就是工業排放污染了土壤,導致農産品重金屬超標。如果要改變重金屬超標,首先要改變土壤,保守估算要100年的時間。所以,現在環保部對於環境保護非常嚴格。“嚴格也是有道理的,否則的話我們留給子孫的不是青山綠水,最後的一滴水可能就是我們的眼淚。”閻雨引用了一句非常打動人的廣告詞。

  “我們的區域發展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肖金成則提出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他認為,要促進區域的科學發展,就要同時運用宣傳與規劃兩個手段。區域經濟未來的規劃,第一要擴大規劃的範圍、規模。第二要加強規劃的約束力,我們現在制定了很多約束,但是規劃的約束力還不夠。該如何在區域內建立分工合作的有效機制也是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棟生指出,東西互動、産業轉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這種觀點為許多學者所贊同。産業轉移的具體模式是多梯度、多向位、跨越式和關聯性。東部應集中在高新技術産業上,而把傳統産業轉移給中西部,在轉移過程中,東部應幫助中西部對這些傳統産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

  也有學者指出,欠發達地區較小的市場規模,缺乏對産業的吸引力。因此,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欠發達地區在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的同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在市場開放度方面要保留適當梯度。

  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的青年經濟學家徐現祥發現,隨著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成立、運行,地方市場分割對區域協調發展的阻礙作用已經下降了近50%,可見市場一體化是有利於區域協調發展的。如果中國的每一個地區都能享受到相同程度的開放和自由化政策,生産要素在地區間流動的壁壘被消除,中西部的經濟增長就會趕上來。

  事實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外發達國家協調區域發展的經驗也不妨借鑒。在美國,最早發展起來的是大西洋沿岸新英格蘭地區,後逐步擴大到五大湖地區,而從阿巴拉契亞山地到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廣大西部和南部地區,曾是經濟發展極為緩慢的欠發達地區。20世紀30年代開始,羅斯福新政強化了政府對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力度,先後通過了《麻梭淺灘和田納西河流域發展法》、《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聯邦受援區和受援社區法》等區域開發法律。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振興,並通過靈活的稅制和財政政策,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欠發達地區的水電工程、交通運輸、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通過實施這些開發戰略,美國欠發達地區出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在區域制度建構最成功的歐洲,歐洲一體化的深化和擴展已經成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典範。

  事實上,區域經濟的飛速發展要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健全,這就需要協調目標、協調主體、協調客體、協調工具以及協調程序等要素的有機結合。它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但是,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大多數學者認為,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機制是協調區域發展的主要機制。市場機制是一種“自然秩序”,政府機制是一種“人為秩序”,都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國內外區域經濟的發展歷史表明,純粹的市場機制與全面的政府干預機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是中國區域經濟運行合理化的必然選擇。

  因此,有專家提出了由市場機制、微觀組織機制和空間組織機制組合成為區域協調機制體系的概念。認為,成熟市場條件下的市場調節、企業跨區域擴張,以及區域開發有助於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並總結提出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路徑、區域經濟政策路徑、區域政府路徑,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治理路徑。

  他們同時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完善的市場機制,加政府科學的調控機制。因為,制度創新是轉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第一要素,推進體制轉型在東中西部的均衡化正是轉型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特殊機制。

  “中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不同地區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基礎設施和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其歷史必然性。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家和地區應切實堅持從各地區實際出發,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最終實現各地區間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