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5日 07: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隨著調查的深入,日前引起警方介入的齊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齊魯銀行”)遭遇高額騙貸一案,其風險痕跡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露出端倪。(《第一財經日報》1月4日)。
2010年12月28日,坊間盛傳齊魯銀行虧損60億元,加上其他總計虧損過百億元,董事長邱雲章、行長郭濤“被抓”。後來又傳工行、中信等多家銀行牽扯其中。這些均沒有得到證實,一時間,齊魯銀行事件撲朔迷離。
但是,一個事實是肯定的。據新華社報道,濟南公安機關近日宣佈,查獲一起偽造金融票證騙取資金案件,涉及濟南當地多家金融機構。以筆者看,無論最終司法部門查處的結果如何,這起“久違了”的偽造金融票證騙取資金案,都給我們帶來一些反思和警示。
這幾年雖然銀行金融業監管部門越來越多,監管隊伍越來越龐大,監管政策多如牛毛,天天喊與國際接軌,但是,作為一個從事銀行業幾十年的業界人士,我認為,監管取得的“成績”遠沒有總結報告、彙報材料和公開報道中那麼樂觀和理想。客觀説,這麼些年,在大型商業銀行的改革上,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對它們的監管也越來越規範、越來越嚴格。但是,對於早期的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的監管,還存在不少漏洞。這些銀行直接隸屬於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只是業務上的監管,受到地方政府等多重壓力驅使,監管尺度和執行力都大打折扣,甚至屈從於政府的壓力和行政命令。而監管上的放任自流,正是齊魯銀行出事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商業銀行,經不起市場競爭和銀根收緊的考驗。在多年貨幣超發背景下,商業銀行過慣了“寬鬆”日子,習慣於在流動性氾濫下輕鬆經營。一旦銀根收緊,市場流動性偏緊,立馬“原形畢露”,無所適從。一些銀行在此情況下,正經本事沒有,歪門邪道不少,遂採取惡性競爭、票據抵押等手段吸收存款。而這種吸收存款的手段,必須由客戶包括企業財務會計人員配合,銀行內部人員不可能完成整個操作。這就給了偽造金融票證騙取資金者以可乘之機。齊魯銀行事件似曾相識,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的哈爾濱中行高山盜取10億元資金案件,就是利用攬存款之機得逞的。去年,央行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使得一些銀行資金出現了緊張狀況,如若監管不得力,很容易出現信貸詐騙。
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對金融風險、銀行經濟案件以及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紙裏包火”的錯誤做法,最終釀成大禍。對齊魯銀行事件,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早有預警和提示,結果是人員被換,最終釀成大案。現在,許多銀行包括公開上市的商業銀行竟然封閉消息,只要有負面消息一律不讓報道,説是擔心引發金融風險。其實,在風險案件有苗頭時就公開消息,自覺接受輿論監督,一方面鍛鍊了商業銀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把風險消滅在萌芽階段和初期,也能使得民眾及時了解真實情況,避免被謠言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