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今天不做結構性調整 明天就被失衡調結構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4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2010經濟運行數據

  在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上,解決經濟失衡問題被列入重大議題。2010年12月29日,商務部通報“十一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情況時稱,過去5年,我國進口關稅總水平降至9.8%;分批取消了800多個稅目商品的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外貿順差從2008年2981.3億美元歷史高點回落到更趨平衡水平;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上升至世界第一位,進口總額上升至世界第二位。

  眼下,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通脹壓力加大,歐洲、日本則面臨緊縮壓力,美國經濟疲軟消費低迷,這為2011年外部經濟失衡惡化增加許多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失衡是如何形成?中國如何化解經濟失衡問題?今天我們邀請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余淼傑為大家解析。

  貿易失衡背後是多種失衡

  NBD:商務部通報的情況中,擴大進口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應是改變外部經濟失衡做結構性調整的一個步驟。當前外部經濟失衡分佈態勢是怎樣的?

  張茉楠:全球的外部經濟失衡一方面體現在貿易失衡,另一方面是被大家忽視了的金融失衡,而金融失衡對經濟的破壞力是很大的。長期以來,金融失衡被掩蓋在貿易順差與逆差中,這也説明美國貨幣霸權對全球經濟失衡的重大影響。

  失衡的本質是發展的不平衡。上個世紀80年代,日美之間的經濟失衡,導致日元的大幅升值和資産泡沫的破滅,影響了日本2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從失衡角度看,到目前為止全球劃分成三類國家:一類是以資本和消費為主導的國家,美國、日本和歐洲為代表;一類是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生産型國家;第三類是中東、俄羅斯和巴西等資源驅動型的國家。美國是“知識型頭腦”國家,中印是“物質生産軀幹型”國家,俄羅斯和巴西等國是“資源供應手腳型”國家。

  三類國家的不同分工是造成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亞洲國家輸出的是商品美元,俄羅斯輸出的是石油美元,美國和歐洲是純粹的美元體系。在這些美元體系裏,石油美元與美元就成為霸權體系,淩駕在其他脆弱的經濟體系之上。表面上看是貿易之間失衡,但其背後還隱藏著貿易、儲蓄、消費的失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更有順差國與逆差國之間的失衡,是整個産業鏈的失衡。

  發達國家並不看重實體經濟的發展,更多地依賴虛擬經濟的膨脹,美國是典型的資産膨脹型國家,是透支型消費和借貸型消費,國家就是一個完整的債務鏈。美國和歐洲國家金融危機之後産生了大量的壞賬,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就把私人債務國家化,國家債務國際化,國際化就是讓發展中大國來承擔起所有的債務。儘管美國目前的債務量很大,經濟也很低迷,但美國國債依然暢銷,資産依然受追捧,股市也創下了兩年來的新高,這就説明美元還是金融資産的中心。

  一味強調出口額會誤導人

  NBD:像中國這樣的貿易順差大國,為此付出了多大代價?

  張茉楠:對中國來説,GDP全球增長最快,但股市卻是全球表現最差。這就説明,不僅是實體經濟分配的失衡,也是金融資産分配的失衡。這樣失衡對發展中大國影響最大,受損失最嚴重。也就是我們用雙手創造出的真實財富,一轉手就被美國用虛擬資産的手段貪婪地瓜分。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發展中國家高通脹,我們被徵收了一遍通脹稅和危機轉嫁稅,美國卻享受了資本利所得稅。

  這還不算,在G20首爾會議上,美國又打著全球經濟失衡的幌子,遊説其他國家推出量化全球經濟再平衡方案,也就是想再徵收貿易平衡稅,包括對中國和德國貿易順差國的貿易設限新規,提出4%的上限,但中國和德國等國家都保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實際上,造成現在全球經濟不平衡是舊有的分工體系和貨幣結構造成的。今後,如果全球的真實財富創造中心與實體經濟越來越背離的話,這種失衡將越來越嚴重。

  中國在國際化分工體系中,充分享受了紅利。但目前我國的貿易順差和貿易總規模是不真實的,實際上是包括了很多跨國公司的份額。我們的加工貿易佔總貿易量的60%以上,而加工貿易卻是代工,替別人加工,高利潤在兩頭,我們在中間的低利潤環節。

  NBD:中美外貿失衡真有那麼大嗎?

  余淼傑:沒有。這裡面有一個計算口徑不同的問題。美方在計算中國的出口時,是把香港地區的出口也算了進去;而我國商務部在計算出口到美國的總額時,是不包括香港地區的份額的。更為重要的是,加工貿易佔我國出口的半壁江山,我國巨大的出口額並不代表著同等程度的出口附加值。舉個例子,一部從中國組裝完畢出口的iPod是209美元,但在我國的附加值卻只有9美元。所以,在討論外部失衡時,如果一味強調出口額是有一定的誤導性的。

  鉅額外貿順差會帶來輸入型通脹。由於我國外貿企業得到美元之後,必須到國家那裏換成人民幣。這樣一來,相當於央行變相地向市場發放了更多貨幣。更多的貨幣追逐定量的商品,自然就造成了物價上漲。在這種機制下,外貿順差越大,國內通脹壓力就越大。

  調內部結構優化外部失衡

  NBD:外匯的結售方式對貿易和貨幣有直接影響,應該如何調整?

  張茉楠:推進中國貿易平衡,就不會造成過高順差,人民幣升值壓力就會減小。貿易是中國整個經濟結構的體現,如果中國經濟內部結構不儘快調整到位,外部貿易結構就不會有大變化。外部失衡要靠調節內部失衡進行優化,包括加大進口、調整儲蓄和投資結構。我國經濟體現在外部的失衡,是國內的投資與消費失衡的反應,儲蓄過多、投資過多、消費過少,所以,政府提出擴大內需政策就是改變中國經濟體現在外部失衡的一條途徑。但是,我們又不能把擴大內需作為唯一的途徑,因為涉及很多深層次問題,比如收入分配的失衡。擴大消費需要建立一種市場化的長效機制,調整分配失衡結局。這其中就包含著一次分配、再分配、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分配、資本利得與勞動力分配、壟斷力集團與民營企業的資源分配等。

  其次,要調整金融結構的失衡。我們現在還是金融弱國,與歐美相比,虛擬金融是我們的短腿,差距很大。我特別想説的一點是,我們應該儘快從官方債權國向私人債權國轉變。德國和日本都是順差國,但都沒有積累,大部分的外匯儲備都是居民持有,不是結售匯制。企業出口創造的外匯留存幾乎是通過外匯市場自由買賣,而不是通過中央銀行來購買。由中央銀行來購買外匯最大的問題就是增加了外匯佔款,貨幣被動超發。這樣,又把失衡傳到貨幣政策上。要化解外部失衡問題,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環節,只有做大手術才能管用,而皮毛式的調整不起作用。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我們今天不對經濟失衡做結構性調整,那麼,明天就會被失衡調整了結構。

  NBD:貿易導向應該如何調整?

  余淼傑:我國應逐漸採取“貿易導向”的發展戰略來糾正外部過度失衡。貿易導向有兩個層次:一是堅持出口,二是擴大進口。兩者不可偏廢。

  擴大進口有三個好處:一是能提高企業的生産率。擴大進口首先意味著進一步發展加工貿易,進口加工品一方面具有更高的質量,這樣可使企業産品質量提高,在競爭中處於更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進一步推行自由貿易。即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進一步減免。這樣一來,國內企業面臨更激烈的國際競爭,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優勝劣汰,從而有利於行業整體生産率的提高。

  二是能減少通脹的壓力並改善經濟結構。如果國家不要求企業出口所得外匯需上繳換匯,而企業直接用這些美元進口,那麼通脹壓力自然也不復存在,或者至少不那麼大。而從宏觀供給面而言,如果進口更多的資源類産品,我國的能源緊缺問題也可以得到部分解決。

  三是有利於避免國際貿易戰。如果我們把對美貿易順差用來直接購買美國産品(比如買波音飛機),則比之購買鉅額的美國國債要強,這樣人家的量化寬鬆政策對我們的影響也就不大了,我們也無需為鉅額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問題想破腦袋了。

  對話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徐奎松

  對話嘉賓

  張茉楠 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

  副研究員

  余淼傑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