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譚志娟/文
有消費者戲言,2007年的豬肉飛漲一度讓“八戒”走紅,“二師兄的肉首次比師父的都貴”。而2010年網絡流行語卻變成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蘋什麼”、“糖高宗”、“油不得”……
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路走高,11月份CPI同比上漲5.1%,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漲6.3%之後,28個月以來CPI創下的最高漲幅。而從1至11月份累計,全國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3.3%,而年初確定的調控目標是3%左右。這正如中國外匯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所説:“政府對於通脹調控的行政手段可以説宣告失敗了。”
事實上,通脹的出現歸根到底是一個貨幣現象,它跟貨幣的投放量有關係,應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去解決。而經濟問題用行政手段去解決,只會越調越糟。
今年下半年,以棉花等農産品為代表的消費品價格不斷上漲,中央接連出招穩定消費價格,打出政策“組合拳”。
11月20日,國辦正式發佈穩定市場價格16項措施,被稱為“國16條”。隨後,多部委密集出臺物價調控新政,管控力度前所未有。
此次物價調控也立竿見影,部分品種價格回落幅度相當明顯。進入12月以來,隨著各地保供應、穩物價各項措施及各種生活補貼政策的落實,蔬菜、副食等百姓“米袋子”“菜籃子”供應價格應聲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物價上漲因素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的影響。
回顧2010年,截至11月份全國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3.3%,而年初確定的調控目標是全年3%左右。這多少也意味著防通脹失敗。
現在看來,似乎僅靠行政手段防通脹的路有點行不通。其實,對付通脹的辦法有很多,不僅僅是行政限價手段。
事實上,從來沒有行政限價可以取得成功。比如美國總統尼克松當政時期曾一度處於經濟滯脹期,有過兩次價格管制,1971年8到11月凍結工資金,1973年6到8月管制油價。但兩次管制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尼克松管住了油價,卻不能降低油品的需求與石油生産。如果把石油生産地的價格也管住了,那全球油價都會上升。
這樣看來,2011年防通脹仍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如果政府出於控制通脹的要求一再拖延商品價格的市場化進程,而以行政手段取而代之,其結果可能會出現“壓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局面,致使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受阻,甚至計劃手段回潮,為此不宜一味地通過行政手段來管制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