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非公36條”不足解憂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3日 23: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者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蘇慧/文

  2010年,政府連發三文炒民間資本的冷飯。以“非公36條”為主導,其目的就是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其實,類似的政策早在五年前就已推出,但在政策出臺之後,民營資本的日子過得依然艱難。非但沒有民進國退,反而國進民退的例子比比皆是。

  航空業是民營資本進入較早的領域,儘管有著準飛資格,但民營航空總是給人捧著“金飯碗”還要餓肚子的感覺。的確,這裡既有政策配套的缺失,也有國有航空公司極力維持原有壟斷局面,保護既得利益的排他情緒,又有民營航空先天不足等因素。目前,國內民營航空只剩春秋航空、上海吉祥航空、奧凱航空三家慘澹經營。

  這種現象現在不僅僅發生在航空領域,鐵路、化工、石油煤炭、電信等很多重要的經濟領域都與航空業如出一轍,尤其是一些開放時間較晚、開放程度較窄的領域。在這些領域,民營企業最多只能算是星星之火。

  有此前車之鑒,民營資本更是不會輕易踏足“前途未卜”的領域,更何況,政府除了打開大門之外,並沒有給民營資本更多的助力。為什麼國有企業融資那麼容易,而民營經濟卻難獲銀行青睞?這樣只能導致民間資本“不想”和“不敢”貿然進入實體經濟,結果必然導致充裕的流動資金難以形成有效資本。

  據統計,來自江浙、山西、廣東三大區域的民間遊資規模已超萬億元,但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投融資渠道不暢通、有效激勵不足等因素制約,資金供需結構呈現失衡現象。目前,廣東省中小企業潛在資金需求約兩萬多億元,而銀行僅能滿足大概40%的需求,資金缺口約1.2萬億元。

  幾年幾番促進民間資本政策的出臺,並沒有使民間資本的日子過得更好,民營企業的玻璃門依然很難打破,能自保就不錯,還想進入國企控制的領域?更何況,除了不斷擠出民間資本,國資的大手又已經伸向民資領域。

  由此可見,要將民營資本引導到最需要的投資環節,僅靠幾個文件做紙上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應抓緊制定具體詳盡的、有可操作性的鼓勵民間投資進入壟斷行業的實施細則,並由專門機構履行監督之責。建議全國人大儘快制定“民間投資促進法”。

  誰都不否認民間資本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的巨大作用,但是一邊發文促進民間投資,一邊卻要大肆擠佔民營資本本已局限的“地盤”,不知還有誰願意趟這樣的渾水。

  因為,民資看到了開始,也想到了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