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投連險不是大眾理財産品 不適合低端客戶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1日 10: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出於利益驅動,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銀行代理網點,都把投連險當做大眾化的保險理財産品推銷給客戶,最終把風險完全轉嫁到保戶身上

  自2009年3月15日起,按照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投資連結保險銷售管理的通知》要求,銀行儲蓄櫃臺今後將不得銷售投連險。保監會同時要求保險公司建立投連險風險測評制度,並對投連險銷售人員的資格進行嚴格限制。

  誤導銷售坑害投資者

  55歲的張大娘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3萬元存單變成了保險公司的保單。2005年12月,張大娘來到遼寧鳳城市一家郵政儲蓄所存錢,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她介紹了一種利息較高的存款方式,並幫她填了表。張大娘在表上簽字後,對方讓她第二天再來拿存單。

  第二天上午,張大娘來到儲蓄所,工作人員給她的是一份綠色的大本子,並不像普通的銀行存單。張大娘當時有些疑慮,但出於對銀行的信任,沒有細想就把本子拿回家了。

  後來,聽家人説自己買的是投連險,不是定期存單,張大娘心裏立刻慌了。為這事,她跑了三趟儲蓄所,工作人員每次都向她解釋,這個保險比儲蓄更合適。張大娘還是不放心,想要退保,可工作人員告訴她,現在退就要虧掉2000多元。張大娘急了,連那年的春節都沒過好。後來,她找到在銀行工作的親屬,在2008年6月把保單退了。好在這份保單的投資部分還有些收益,總算把3萬元的本金保住了,可兩年多的存款利息卻沒了。

  由於銀行在與保險公司合作過程中收取了一定的手續費,而且對各個銀行網點都有考核機制。所以,才會出現銀行職員放棄吸儲,有意引導客戶購買保險理財産品的現象。但是,把投連險“推銷”給普通儲戶,尤其是老年人或農村儲戶是非常不適合的。

  在2007年資本市場最火暴的時候,投連險大受追捧,絕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推出了投連險。然而,隨著市場轉冷,偏股型的投連險賬戶出現大幅虧損,導致投連險糾紛不斷,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大量退保現象。

  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末,保險業銷售的投連險佔到整個壽險保費收入的5.79%。2008年,壽險行業退保率為3.78%,其中,退保較集中的險種主要是投連險。此次保監會出臺《通知》,無疑拉響了投連險市場整頓“警報”。同時也在提醒市場,投連險産品不適合所有銷售渠道,也不適合所有銷售人員一哄而上的銷售方式,應甄選和培養高素質的專業理財師隊伍進行銷售。

  保監會之所以要求加強對投資型保險的監管,與部分業務員和銀行職員在産品銷售時,利用普通投保人缺乏專業知識,刻意誇大投連險收益比例的誤導式銷售行為有很大關係。

  投連險不是大眾理財産品

  保障和投資本來是保險産品相輔相成的基本功能。近年來,保險公司在産品研發上偏向於投資功能,忽略了保障功能。這不僅扭曲了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而且增加了保險公司在定價、利率和現金流等方面的風險。

  投連險産品的設計初衷,是根據客戶的經濟實力和承受能力,既實現保險産品的理財功能,又實現理財産品的保障功能。

  但是,保險的核心作用是保障。將保險完全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投資型保險歸根結底還是一種保險産品,但由於在産品設計上過分偏重投資功能,投保人如果只盯著投資收益,就容易忽視潛藏的巨大風險。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購買投連險,它是一種有風險的理財産品。雖然有保障和投資雙重功能,但保障的分量相對很小。

  就理財功能而言,投連險與開放式基金有一定的可比性。多數投連險産品的投資策略較為激進,對權益類投資採取較高配置。如果股市持續下跌,這種配置將給保戶帶來嚴重虧損。從産品的性質看,投連險在中國不應是大眾化的保險理財産品。

  投連險産品本身沒有保底利率,也不提供最低保證收益,投資賬戶價值隨投資收益而變化。這一險種投資風險完全由客戶承擔,是這一産品與分紅險、萬能險等理財産品的最大區別。然而,不少保險公司卻通過銀行儲蓄櫃臺,將投資風險完全轉嫁給了儲戶,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專家表示,從本質上講,投連險是一種投資型保險,在保障方面沒有純消費型保險充分。所以,以下三類人群不適合購買投連險:一是只有保險保障需求的人;二是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人;三是短期資金需求較強的人。

  理財型險種本身對投保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就有要求,銀監會這次的《通知》,把投連險門檻提高至3萬元,就是為了限制盲目投資的小散戶,客戶只有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才適合購買這樣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