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稱豐收並不一定導致糧價下跌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9日 0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不能簡單理解豐收與糧價的關係

  高帆

  糧食供給—糧食價格—食品價格—居民消費價格之間存在著依次影響關係,因此在當前物價上漲尤其食品價格漲幅較大的情況下,糧食再次豐收對於穩定市場預期、平抑物價波動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糧食豐收並不會必然導致食品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相對平穩,我們不能因為糧食連年豐收而放鬆對物價波動的預警與防範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佈,2010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了54641萬噸。這意味著,自2004年以來我國已連續7年糧食豐收,而且2007年以來連續4年糧食總産超過萬億斤。

  糧食供給—糧食價格—食品價格—居民消費價格之間存在著依次影響關係,因此在當前物價上漲尤其食品價格漲幅較大的情況下,糧食再次豐收對於穩定市場預期、平抑物價波動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我國應當將保障糧食供給繼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糧食豐收並不會必然導致食品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相對平穩,我們不能因為糧食連年豐收而放鬆對物價波動的預警與防範。

  糧食的全球化、金融化和能源化態勢,導致國內糧價複雜化

  從道理上説,糧食的基礎性功能是提供居民消費品和工業生産的原材料,如果糧食需求增長程度低於供給增長程度,則糧食豐收或供給增加就會對糧價上漲産生抑製作用。但現實是,我國人口的絕對數還在持續增加,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正急速提升,居民食品消費層次和結構則顯著轉化,因此糧食需求依然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統計資料顯示:1987年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雖持續下降,但2009年仍達到5.05‰;2009年我國的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已分別達到89.7%和46.6%;而在城鄉居民對口糧等直接糧食需求量下降的同時,對肉禽蛋奶等間接糧食的需求量卻在迅速上升。

  更需要高度關注的是,糧食的全球化、金融化和能源化態勢,導致國內糧食價格確定複雜化,我們已不能單純以“食用”的基礎功能去考慮糧價的走勢。

  從“全球化”看,雖然長期以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始終高於95%,但在全球資本和信息高速流動的情形下,域外糧食價格波動會通過貿易、預期、比價復歸、價值洼地等渠道影響到國內糧價。比如我國大豆供給的對外依賴程度非常高,因此尤其要警惕全球大豆價格異常波動對國內糧食市場整體的“傳染”效應。

  從“金融化”看,目前能夠帶動全球經濟走出困局的整體性産業創新尚在探索階段,而國內外為抵禦危機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造成了流動性充裕。因為糧食具有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大、生産週期長、替代産品少、農戶定價能力弱等特徵,很容易成為貨幣過度流入和投機炒作的“題材”,誘發糧食價格“虛高”。

  從“能源化”看,糧食可以經過物理-化學過程轉化為乙醚、乙醇等石油替代品,於是在某種程度上糧食價格與石油價格發生了聯動,例如2008年全球糧食價格走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將玉米大量轉化為石油替代品。當前全球石油價格呈現在波動中走高的基本態勢,這很可能成為全球和我國糧價異常波動的一個誘因。

  促成內生性糧食增産長效機制,完善對國際糧食市場的監測預警機制

  在上述的複雜背景下,不能單純根據國內糧食豐收就預判國內農産品乃至食品價格將能平穩下來。況且,我國糧食持續增産有著較為顯著的“政策刺激”特徵,內生性機制尚處在構建階段。事實是,我國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糧食豐收與農産品價格異常波動並存的先例,如:2008年我國糧食總産量為52871萬噸,比2007年增加2711萬噸,是1978年以來最高的年份;然而當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走高5.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3%,糧食價格上漲7%,糧食和食品價格走高成為2008年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因素。從中我們應當認識到,糧價取決於多種因素的複雜影響,糧食豐收和農産品等一應價格的穩定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

  從根本上説,保持糧食價格相對平穩不能依靠行政力量過度干預市場,而應在“精準”理解糧價決定機制的前提下,採取綜合性方案和針對性措施去消減“催生”糧價異常波動的因素,為微觀經濟主體基於糧食基礎性功能開展市場交易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例如,政府可依靠農業補貼、農業保險、農業組織創新、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等方式提高糧農的比較收益,進而促成糧農內生性、“造血型”、可持續的糧食增産長效機制。同時應完善對國際糧食市場變動的監測和預警機制,包括通過大豆貿易的分散化來防範單品種價格波動而觸發連鎖反應,在域外糧價異動時採取儲備出入措施穩定市場預期。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