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高價地塊頻出“囤地”日增燒熱樓市預期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8日 2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賀立峰報道

  近一個月來,部分城市房地産市場土地交易趨於旺盛,“高價地”相對集中地出現在歲末年初的時間點上,推高整體地價。房地産市場調控已經進行了一年,此時的購地熱給明年房地産調控又施重壓。

  土地市場的購地硝煙漸濃。

  12月16日廣州進行了今年最後一次大規模土地拍賣會,保利地産以24億元奪得廣州白雲新城住宅地塊,折合樓面價格為19632元/平方米,刷新了廣州住宅用地單價紀錄。

  12月23日,北京土地市場同樣上演購地爭奪戰,金融界控股以25.6億投標亦莊地塊,樓面價2.03萬/平方米,較招標底價溢價63%。

  溢價現象頻出展現的是開發商們居高不下的拿地熱情。開發商們為何在如此嚴厲的調控政策下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拿地熱情?

  通脹預期增大,後市被購房者與開發商所看好。剛剛購房的北京市張女士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買房也是無奈之舉,房價確實是高,但是房地産調控政策也沒使房價降下多少,物價都在漲,如果現在不買將來可能房價會更高。”

  南寧友佳房地産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力琿對媒體表示,近期公司業績有所回升,依然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得不少購房者失去耐心,結束觀望再度進場,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開發商房價上漲預期。

  同時,有分析認為,對於一些大型開發商來説手中並不缺少資金,同時出於對“一兩年後的麵包更貴”的擔心,一些開發商不再觀望,果斷出手,將土地視為“抗通脹資源”,積極進行“戰略儲備”。

  “問題的根本還是出在‘土地財政’上。地方政府一直對‘土地財政’情有獨鍾,依賴出讓土地獲取發展建設資金的模式仍然沒有根本性的轉變,要想抑制地價過快上漲,必須改變這種痼疾式的發展模式。”一位不想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

  12月19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強調各地需嚴格落實房地産監管和調控政策措施,打擊囤地炒地閒置土地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抑制少數城市地價過快上漲趨勢。通知背後顯示出官方對房地産市場調控不放鬆的態度與決心。

  據悉,國土部將進一步加快閒置土地清理查處,並稱近期將公佈一批因企業原因造成閒置土地的名單,禁止企業及控股股東在問題查處到位前參與競爭拿地。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閒置土地一直是困擾房地産業的問題,在前期市場禁入,可以減少“地王”惡性競爭拿地。種種跡象表明,本輪土地調控風暴將以閒置土地清理查處“升級”為標誌。

  同時,國土資源部要求,凡土地交易溢價超過50%或單價刷新高的地塊,均須通過土地監測系統直報國土資源部。這意味着地方土地交易“異常情況”上報機制自12月20日起開始啟動,監測力度加大。

  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國土資源部將督促各地做好當前的和近期土地市場的監管工作,把握好供地總量、時序、節奏,進一步優化結構和佈局。年底前,各地要推進未完成的保障性住房供地計劃儘快落地。繼續加強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建立土地交易異常情況快報制度,研究具體政策措施,遏制過度競爭,堅決抑制地價過快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