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今年全國賣地款很可能突破2萬億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8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今年全國“賣地”款很可能突破2萬億

  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有望突破2萬億元。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獲得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的“土地財政”再度遭到詬病。

  近10年“賣地”款增長猛

  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相當於同期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6%。而截至目前,北京、上海今年土地出讓金均已突破千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很有可能會突破2萬億元。

  近10年來,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迅速增長,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比重不斷提升。2001-200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9100多億元,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35%;2004年,“賣地”收入近6000億元。2009年達到1.5萬億元,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6%。在有些縣市,土地出讓金佔預算外財政收入比重已超過50%,有些甚至佔80%以上。

  高價“賣地”催生高房價

  除了流動性過多、通脹預期增強等因素外,不少人認為,房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於有些地方為獲取高額的土地出讓金,採取種種措施,推高地價、推升房價。更有輿論稱,“土地財政”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土地財政”不除,房價就下不來。

  與巨大的“賣地”收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表示,目前全國土地出讓金只有5%反哺農業。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變“土地財政”的過程,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誰能佔領未來戰略産業的制高點,誰就能在世界競爭格局中佔據優勢。

  土地永遠是一種稀缺資源,對於一個城市發展而言,相比起土地出讓所産生的種種“利潤”,安居樂業的百姓和欣欣向榮的企業更為重要。綜合人民日報、新財

  聲音

  人民日報痛批“土地財政”

  存在了多年的“土地財政”,造就了“徵地—賣地—收稅收費—抵押—再徵地”的滾動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開發商、銀行是最大的受益者。

  要維持這一模式,就要壓低補償標準徵地,再通過拍賣等方式高價出讓。幾萬元一畝徵地,幾百萬甚至上億元賣給開發商。而房地産業是這一模式的下游出口,城市購房者最終為高房價買單。

  在這種利益聯結機制下,地方政府不但是徵地的大買家、土地出讓的大賣家,還是收支的大賬房。

  “土地財政”嚴重透支未來。地方政府在出讓土地時,按照年限累計的地租做了一次性收取並用於當期支出,雖然在短時間內增加了財政收入,但實質上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收益,勢必損害子孫後代的利益,相當於“寅吃卯糧”。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