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2011收入分配改革攻關年 消費拉動的前奏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7日 10: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指出:“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進一步凸顯。”

  而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增長潛力最大的單一內部市場。同時,我國大部分居民的消費方式已由自我積累型向消費信貸型轉變,消費模式已由趨同化向多樣化轉變,消費結構也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

  因此,2011年要著重解決三個突出矛盾,即如何推進勞動報酬的形成機制;如何推進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再分配;如何推行以民富優先為目標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48歲的李桂芬下崗後自己全額負擔養老、醫療保險。她找了一份工作,月工資1000塊,扣除需自己上繳的保險外,每月僅剩600余元的生活費。

  北京的張霞一家原來每月菜錢大概是700元左右,隨著下半年物價上漲,菜錢也超過了千元,但張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生活質量沒什麼改變,但得省著花了。

  7月份唐山市上調了最低工資,農民工小王很高興,他能拿到每月900元的薪水了,公司還包吃包住。但小王在城裏幾乎不花一分錢,因為贍養父母,家裏蓋房和回鄉娶媳婦一直縈繞在小王心頭。

  李桂芬、張霞和小王都面臨養老、物價和城鄉差距的壓力,收入的局限是他們捂住“錢袋子”的根源。

  “收入分配是撬動消費主導的增長點,是消費主導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

  分配不公制約消費

  眾多學者認為,居民絕對收入水平增長偏慢,平均消費傾向下降,是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直接原因。

  1978~2008年,人均GDP實際年均增長8.6%,而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分別為7.7%和6.8%,比人均GDP實際增速分別低0.9和1.8個百分點。另外,從1995年到2008年,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從82.6%下降到71.2%,農村居民則從83.2%降到76.9%。

  國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收入分配不公、差距過大,既影響社會穩定,也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的突出原因。

  2011年是改革加速期

  2009年是國民收入分配改革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相對於8.7%的GDP、9.5%的財政收入增速,政府在民生的投入增長32%以上,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資金投入增長16.6%。

  2010年這一努力在加速,而且改革領域得到拓寬。

  最低工資上調率先吹響 “集結號”,自今年2月1日江蘇率先上調最低工資起,全國有29個省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漲幅達24.0%。其中23個省市的平均漲幅超過20%。其中河南最低工資平均增幅達37.5%,列全國之首。調整後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為上海市,達11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是北京市,為11元/小時。

  另外,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也有較大進展,目前北京、四川等省市都在大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讓勞動者更多掌握自己勞動報酬的話語權。

  四大工作推進改革

  明年可能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進展的一年。今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明年工作安排中也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局面。會議提出,明年要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等方面。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要擴大居民消費,必須加快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適當縮小收入差距。他最後稱,政府轉型是關鍵,政府須從追求GDP、投資和自我服務轉向服務型政府,政府激勵機制要落在為公眾提供服務上,政績考核指標也要體現出為公眾服務。

  延伸閱讀

  促消費須解決三大花錢問題

  2011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躍升至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是,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卻截然不同,有專家稱,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靠投資,美國GDP增長主要靠消費。而2009年中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2.5%,同一數據在美國是73%。

  當前管理層已意識到消費的重要性,採取了多種手段擴大內需。2010年四季度舉行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會議的內容中,促消費和擴內需的地位得到提升和重視。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

  2011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首年,加強消費和擴大內需也在剛剛落幕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有了具體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的任務之一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而結構調整中首先便強調消費,具體內容為增強消費拉動力,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國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余斌稱,擴大消費的重點目標是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升消費意願、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使居民 “有更多錢可花”、“有錢更敢於花”、“有錢更方便花”。

  養老難、就醫難,教育公平問題日益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僅為29.7%。對此,余斌認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僅擠佔了居民消費,而且影響了消費者預期。

  劉尚希分析説,這些消費問題是需要政府以公共的方式來幫助解決,也就是要擴大公共消費,同時使公共消費惠及到全體國民。

  沒錢可花和有錢不敢花可以通過民生保障和收入分配從政策角度改善,但有錢方便花則要依賴經濟手段。

  “增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者實際要求,同時要不斷提高消費的便捷程度,這是擴大消費的內在要求。”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部副主任趙萍這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趙萍認為,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提升,在消費方面除了在數量上的要求外,也越來越注重消費的質量,服務消費將成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主要形式。她建議,服務應並列于商品。流通領域和消費信貸建設也有待加強,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