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4日 2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文/本報記者 李會
雞蛋價格下降、糧油價格下降、化肥價格下降……多種商品陸續降價的消息。
無疑,發改委打出的一系列組合拳功不可沒。11月22日至26日,5天內發改委連發9個通知調控物價。在此期間,國家發改委還分別召開煤炭、棉花和化肥行業會議,要求大型煤炭企業在年底前不得隨意上調煤價;棉企不得盲目漲價;而對涉及到農産品的化肥行業,發改委聯合財政部等相關部委上報了一份嚴格的出口限制措施。
對於大多數老百姓而言,似乎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對於那些守法企業而言,情況則完全不同。
此輪物價上漲有多重原因,遊資炒作是其一,必須嚴厲打擊。除此之外,生産成本進一步上漲,貨幣的超發也是促成通脹的重要原因,如此錯綜複雜的原因,卻硬性要求企業“不得盲目漲價”,無疑是把消化通脹的壓力過多地壓在了企業身上。
保護老百姓的利益沒錯,可是那些合法經營的企業利益就可以隨便犧牲嗎?他們解決就業、合法納稅,對社會是有貢獻的。
調控物價應更多地由政府來承擔責任,例如加大打擊炒作的力度,通過投放儲備調控物價。而不是將責任推到企業身上,硬性管制定價。那樣,會傷害企業元氣,傷害企業對於長遠發展的信心,傷的是我們這個經濟肌體最基本的細胞,從而傷害我們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