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姜雷:發改委不應讓油價飛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4日 14: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經濟觀察網 姜雷/文 套用一句流行語,12月21日晚,國家發改委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讓油價飛。在幾乎所有市場人士都看空當前成品油市場的情況下,發改委做出了本年內最後一次上調油價的決定。

  面對高通脹壓力,國務院出臺包括國十六條在內的一系列舉措穩定物價。天然氣調價叫停,嚴格控制煤炭價格都顯示了其穩定物價的決心。作為價格監管部門,一方面是抑制通脹,一方面要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發改委面對的是兩難局面。

  於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成品油成為發改委的試驗品。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改委逆市調價釋放出的信號是,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嚴格執行,已經進行的定價改革也將繼續推進。

  讓人擔心的是,成品油流通環節高度壟斷形成的制度性痼疾,並不會因為發改委的主動迎合市場而消除,隨著明年通脹壓力的進一步加大,發改委仍將面臨巨大的考驗。

  似乎已經估計到公眾對調價的反應。發改委公開的解釋是,已經適當推遲了提價時間、控制了提價幅度。同時,成品油在CPI的構成中,所佔比例並不大,對價格影響並不大。發改委測算的數據是,對未來CPI的影響,環比當月上升約0.07個百分點。

  更有專家表態稱,通過適當提價,可以調動企業生産和進口積極性,同時抑制不合理消費。甚至提價在一定程度上將緩解因供給不足引發的通脹壓力。大致的邏輯如下,上調油價,企業盈利增加,市場供應充足,終端銷售價格逐步降低,進而抑制通脹。

  但發改委卻並沒有對價格傳導引發的間接通脹進行解釋。最直接的例子是,油價上調後,物流企業的運輸成本必然提高,進而導致大量依靠物流的蔬菜、糧食、食品等消費品的成本提高。

  實際上,正是基於對價格傳導性通脹的擔憂,才使得包括國有石油公司、地方煉廠、終端零售商對此次發改委的調價感到出乎意料。記者了解到,此次調價上報並獲得國務院批復也較之前的調價用了更長的時間。

  簡單説就是,此次調價實際上是發改委在抑制通脹和推進價格改革的博弈結果。讓發改委最終選擇冒通脹風險,進行調價的直接原因是,此前數月的柴油荒和供應緊張局面已經基本緩解,調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抑制市場的投機。不僅僅如此,12月底調價對全年的CPI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更深層的原因是,發改委希望通過調價向市場宣佈,要竭力維護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延續性。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運行一年半了,雖然多次調價都因種種原因並未完全到位,但相對於之前的模糊操作,“22+4%”的調價模式畢竟在制度上讓調價過程透明化。

  不僅如此,發改委更需要通過此次調價來為明年即將進行的機制調整做準備。此前發改委調價基本都屬於“打折調價”,以此次調價為例,在今年11月底,三地原油變化率已經超過4%,成品油調價的窗口已經打開。截至12月20日,三地原油連續移動加權均價漲幅已達9.16%,且調價時間距離上次調價也遠超22個工作日。

  下一步,發改委會將成品油調價時間縮短至10個工作日,相對應的,也必須有一個合理的基準成品油價格。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如果此次不調價,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等到明年按照新機制調整,一次上調幅度必然會過大,因此引發的社會負面影響也會更大。從某種意義上,此次調價更可以看作是發改委為明年新機制的出臺進行的摸底調查,看看市場反應,同時為改革奠定相對較高的價格基數。

  在某種意義上,發改委冒通脹壓力進行調價,似乎可以看成大力推動資源價格改革的急先鋒。但實質上發改委卻在新一輪改革中走入更深的誤區。此前柴油荒暴露出來的成品油流通環節的高度壟斷,價格變化不能反映供需的問題,並不能通過調價就能解決。

  這些制度性的缺失需要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培育多元化的成品油市場主體,打破行業的上下游壟斷才能真正實現。否則,發改委每次調價和改革都會被繼續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