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葉檀:中投二號有必要成立嗎?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4日 09: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國進民退在以另類方式繼續。

  12月22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這是繼國開投與誠通之後的第三家國有資産經營管理公司,被稱為“中投二號”,是金融以外的國有資産經營管理的主渠道。國新公司成立之前,央企的資産重組主要通過規模較小的國開投和誠通公司進行,國資委痛感在重組時沒有一言九鼎的話語權,中投二號的出現解決了難題。

  國新公司成立對國資委有利,對提高社會效率不利。國新公司目標不清晰,專業色彩不強,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農意識”。

  按照國資委答記者問的説法,國新公司是一家配合國資委優化央企佈局結構、專門從事國有資産經營與管理的企業化操作平臺,並不是生産經營企業,更不是專門搞投資的公司。有三類央企資産將進入國新公司的整合平臺:屬於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企業;一些規模較小、因承擔公益性等特殊職能不宜進入其他企業;以及央企整體上市後留下的存續企業資産和其他非主業資産。

  專業社會各有分工。國資委是出資人代表,企業管理層經營國有資産,由國資委考核“成績”。目前許多央企都是上市公司,業績好壞市場會及時反映,上市公司需要進行資産整合,有投行等各種專業機構出謀劃策。如果央企需要出售旗下資産,在産權交易所掛牌就是,何勞興師動眾再成立一家專事央企資産經營與管理的國新公司?

  由於國新公司的成立,一連串的事件接踵而來,所有的事件都與市場化方向背道而馳。

  首先,資産從交易時代進入劃撥時代。經營方式逐漸市場化的央企資産將進入堂而皇之的行政劃撥階段,只要國資委認為不符合央企主業、甚至不符合國資委某一特殊規劃的,都可以名正言順地將資産劃撥至國新公司。目前央企內部資産劃撥之事屢見不鮮,但通過成立公司昭告天下劃撥的合理,不可不説是央企市場化經營的大倒退。

  其次,既然是行政劃撥,央企資産就無法通過市場定價,相當於無償轉送。如果説各航空公司的酒店可以在市場賣出個高價,一旦納入行政體系就是無償轉送。這對於國資委來説,是左口袋倒到右口袋,沒有太大區別,但對於投資者來説則大不相同,這意味著公司凈資産大大縮水,間接影響公司上市部分的未來收益。

  第三,國新公司的團隊遠未能證明自己是優質的資産經營者,更沒有過投行等資産運作的從業經歷。

  國資委明確提出,企業劃入國新公司後,通過股份制改革和重組整合,實現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例如,對具有潛在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或者優質業務、國家産業政策鼓勵的業務,國新公司應在資本金注入、重組上市等方面予以支持,促進企業發展,通過發展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具備條件的,還可以改造成為戰略性新興産業配套服務的企業或業務。對於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或業務板塊,國新公司應在支付改革成本等方面給予支持,保護好職工合法權益,促使這些企業或業務板塊的國有資本平穩退出。這一段可以讓公眾恍然大悟,在央企改革、全社會付出數萬億代價的今天,央企還沒有實現市場化的入市與退出機制,還得為退出時的職工合法權益買單。

  國新公司首期註冊資本金僅45億元人民幣,在央企中屬於小兒科,國新公司沒有買單的本錢,但資産運作可以讓真金白銀滾滾而來,並且,央企紅利的建言權與實際使用權都在國資委,表面上民眾是沒有為國新公司買單,實際上,通過紅利的轉讓買了大單。

  一連串專業的資産運作公司與金融機構,國資委全都棄置不用,偏偏成立了一家國新公司背負重擔,既要成為保值增值的企業,又要成為投行,還要成為一言九鼎的市場定價方,確實是個非驢非馬的怪胎。

  每家行政主導機構都試圖擴張自己的地盤,每家企業都想獲得壟斷溢價,這是權力與企業的基因所決定的,全球概莫能外。不同的是,好的制度可以抑制權力與企業的無限度擴張,讓企業在競爭的平衡中實現增長;壞的制度則對壟斷因素網開一面甚至添加無數養料,窒息民資的生機。國新公司是在央企資源範圍內,進行的上下游通吃的壟斷嘗試。

  事實上,國家電網等已經膨脹到了擁有金融業的全套牌照;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制設立的四大不良資産管理公司現在尾大不掉,憑藉壟斷優勢成為金融行業的巨無霸。國新公司很有可能步其後塵,再現一個人造巨無霸公司。

  以壟斷走向市場,以子弟兵取代專業人士,今後地方國資紛紛效倣,會加劇國資與金融投資領域沒有章法、權貴橫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