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2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 劉丹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12月22日在《上海證券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除了外匯儲備這個“池子”外,中國債券市場可以成為對衝熱錢流入的另一個“池子”。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吸納因熱錢流入帶來的全部流動性,典型的“池子”是外匯儲備。
目前央行通過發行央票對衝外匯佔款的方式,減輕熱錢流入對實體經濟的直接衝擊。劉利剛指出,這樣操作導致中國積聚下鉅額外匯儲備。央行已持有的約2.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正面臨匯率與利率的雙重損失。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元為主,而美元當前正處於長期貶值通道之中,這意味著持有美元外匯儲備將遭遇重大損失。
同時,從利率變動趨勢來看,美聯儲接近於“零利率”政策還將可能持續更長時間,這預示了中國持有鉅額美元儲備將承受中美利差的較大損失。
因此,文章表示,應當考慮尋找更多的“池子”,其中國內債券市場可作為吸納熱錢流入帶來流動性的又一個“池子”。
中國債券市場存量雖高達19萬億元,佔GDP比重約為60%,但市場結構仍相當不完善,公司債和企業債所佔比重僅為7%,即中國企業從債券市場上籌集的資金量仍然相當少。另外,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交易量也不高,這主要是由於大量流動性難以找到更好的債券投資標的,短期套利資本就不願進入債市。
劉利剛提出,中國債券市場的不活躍現狀,而當前市場流動性仍相當充裕,國內債券市場具有發行更大規模債券的巨大潛力。
他還建議應鼓勵企業和地方政府從債券市場獲得更多資金,將有利於減輕銀行體系的壓力;進一步開拓債券市場的投資功能,通過引進做空機制、為市場提供更多衍生品工具、完善進入和退出機制等措施,吸引短期套利資本的入場,減輕短期資本進入構成對房地産等市場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