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2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中國金融》第二十四期上,央行官員朱微亮與吳曉光發表了題為《利差管理的經濟含義》一文。
利差管理是尋找控制流動性的第三條道路。所謂利差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額,其中包括存貸款利差管理、長短期利差管理、存款利率上下限區間或者貸款利率上下限區間管理、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利差管理等多個方面,既不是加息等價格手段,也不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手段。
央行官員最近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充分地發揮了金融官員雲山霧罩的特色,大概像格林斯潘一樣,是為了防止市場興風作浪。此處利差管理也一樣。難道我們沒有動用利差管理法嗎?我國銀行收益90%來自於存貸款利差,實在是將利差管理髮揮到極致,充分地讓銀行實現了無風險盈利。
通讀全文,你會發現作者真正想表述的是,放開利率市場化的權限,讓央行擁有比目前更大的利率制定權。以往的利率管制是集中資源大幹快上、高速投資的經濟模式所必須,而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往的利率定價模式已經不符合市場所需,但又不可能一步改革到位,徹底實現市場定價,因此需要走中間道路,比以往的非市場化更市場一步,比徹底的市場化有所控制,這樣才能實現軟著陸下的經濟結構調整。
最近,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各個場合大談特談利率市場化:12月15日,在北京大學專門討論了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關於金融部分,第一句話就是 “建立逆週期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12月17日選擇第二句話“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總體而言,是中國金融機構改革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定條件的硬約束,可以擴大利率市場化的範圍。換句話説,就是可以實現更靈活的利差管理法。
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中文的特殊語境下很清晰,但在市場的語境下解釋起來實在成本過高。這不,《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作了個摘要,標題竟然是《央行官員:加息可能阻礙中國經濟軟著陸》,基本屬於驢唇不對馬嘴,但這一摘要內容出口轉內銷,到處流傳,這些估計會讓央行官員哭笑不得。
目前中國經濟中存在一系列的兩難處境,加息擔心影響軟著陸,會引發熱錢流入,銀行資金較緊,但社會資金氾濫,為前途未卜的房地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商業銀行不停止向房地産市場貸款,按照信託成本和民間資金成本,所獲收益在20%以上,可謂一本萬利。銀行向房地産商與房地産投資者張開錢袋,不過代價是付出高息,搭上你未來數十年的生活質量。
目前的貨幣政策確實動輒得咎,監管層為力保全年信貸紅線不失。據悉,為了防止全年信貸突破7.5萬億元,監管層暫停固定資産貸款,以防止經濟過熱。對於監管層的能力不必懷疑,如果到了7.5萬億元的關口,只要一聲令下禁止各家銀行放貸就能守住紅線。但保得住紅線,不一定意味著信用泡沫變小。事實上,我們的信用泡沫一直在上升,銀行的信貸收縮成為民間資金活躍的背景,各種各樣暗度陳倉的手段層出不窮。
銀行為規避檢查將資産納入表外,為做大資産規模互相購買資産,真是兄弟情深。據統計,2009年我國的信貸規模是9.6萬億元,而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在2萬億元以上。在表外資産銀信通等産品受限時,直接委託給信託公司賺取手續費,而在信託受到監管時,則通過消費信貸等暗度陳倉,促進內需政府總是鼓勵的吧。
這真是一場累死人的貓捉老鼠的遊戲。這還不算完,這裡在收緊信貸,那邊以其他開工發放的資金源源不斷。以債券為例,我國業已進入債券市場大發展的時代,根據中國結算公司11月的數據,11月的債券發行量合計達到6130.33億元,本年總計91804.88億元,超過貨幣大量發行的2009年86474.71億元的規模。其中記賬式和儲蓄國債30106.48億元,其他的債券都可以直接轉換成購買力。誰説中國信貸緊,信用泡沫就小了?只會比去年大。央行其實在暗中擴大銀行的資産規模,擴大社會流動性。
面對銀行與貨幣政策的困境,央行的辦法就是利差管理,不必由央行宣佈加息,只要控制住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任由商業銀行提高貸款利率浮動上限即可。既不興師動眾,銀行有了穩定的生財之道,經濟熱度也會下降,而市場化利率也朝前推進了一步。
按照央行的主意,明年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擴大銀行的自主利率浮動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