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中國財經報道]人在城市2010庚寅紀事:天堂和家園(2010.12.18)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9日 0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中國財經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進入[中國財經報道]>>

 

                              首播時間:20101218                         

耳邊,是吳儂軟語的蘇州評彈,眼前,是目不暇接的夜色美景,這樣的愜意,這樣的情境,不是在夢中,不是在戲裏,而是在蘇州護城河裏的畫舫遊船上……

遊客:“第一次來蘇州。今天晚上夜遊護城河,感覺這裡景色非常美,不愧是人間天堂!

很喜歡這裡的美景,但是更喜歡這裡人們細緻溫婉,那麼細膩的生活。”

在蘇州,我們聽到了這樣一種説法:第一次到蘇州來的人,是為了看風景;第二次到蘇州來的人,是為了體驗這裡的生活;而第三次到蘇州來的人,就再也不想走了,因為很多人是來尋夢的,尋找一個城市中理想生活的夢。

三輪車夫:“目前來説就想學習一下關於導遊的知識,努力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掙錢,不斷地學習,讓自己進步。不去努力地做一些事情,怎麼會有好的生活?”

城市白領:“我目前還在打拼,希望我在未來能夠有一個自己的公司。”

我們走過了這個城市的很多角落,也訪問了很多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人。我們發現,無論是在弄堂裏還是在大街上,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聊起這個城市的時候,他們似乎都有一種很特別的感情。

我們想知道,這個城市到底有一種什麼樣的魔力,才會吸引這麼多人,到這裡來尋找自己生活的夢想;我們也想知道,在“城市病”已經成為“流行語”的今天,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人,日子過得都還好嗎?

 

有人説,如果只是想要看風景的話,在蘇州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去,但是如果想要感受老蘇州原來生活的味道,就一定要到平江路去。

平江路,是蘇州古城區一條沿河的青石板路,全長不過1600多米,卻算得上是全蘇州最古老的一條街巷了。800多年過去了,這裡還在原來的位置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水鄉風貌。

和全國很多地方的古街區一樣,平江路也被作為歷史文化名街進行了改造,沿街不少老的民宅已經變成了店舖、酒吧或者是會所了,但不一樣的是,這裡少了一些商業的氣息,卻多了一份生活的味道。

行為藝術家:“平江路比較古樸,符合藝術的那種宗旨,就是樸實大美。”

平江路店家:“很真實的蘇州現在還在生活的一條街,很真實 一邊就是一些商鋪。另一邊就是當地的居民在這裡生活,像後面還有一些阿婆們,就是覺得好像又回到以前那種生活氛圍中,就感覺特別好。 ”

與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寬窄不一的巷子,裏面住的都是一些蘇州老的居民,所以平江路上最容易看到的,往往並不是遊客,而是老人和孩子。

但是,像這麼大歲數了,還到街上來散步的老人卻並不多見。

“蘇州小吃。”“圍巾,還有茶,咖啡,還有這邊跳街舞,蠻好看的。”

她們是母女倆,看得出來,對於這條平江路,兩位老人都是打心眼裏喜歡,她們也很樂意給陌生的遊客當一回導遊。

虞健中:“我媽媽的嫂嫂一百歲。在北京,蘇州退休的,現在跟女兒在北京,還健在,一百歲身體好的不得了。”

談起年齡,老人開玩笑説,與大嫂比起來,自己算是年輕的了,今年只有91歲。

    我們沒有想到,一位90多歲的老人,身子骨還是這麼硬朗;我們更沒有想到,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背後,居然還有一段顯赫的身世。

虞健中:“我媽媽的媽媽姓潘,衛道觀前潘宅,這個潘宅現在開發了,裏邊裝修很好,一到四進是潘宅,我們住的是第六進。”

提起這“潘宅”,在蘇州可以説是家喻戶曉了。200多年之前,“潘家”是蘇州城裏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這座私家宅院,當年更被稱作是“江南第一豪宅”。

有意思的是,當年的江南巨富,卻給自己的這棟老宅,起了一個和金錢、財富都毫不相干的名字,叫做“禮耕堂”。

如今,這座宅院很大一部分,都已經被作為歷史建築保護起來了,只有院子的最深處,還住著幾戶人家。

王慶符:“‘禮耕堂’和我們這就是一家。當時潘家在蘇州來説,有‘富潘’和‘貴潘’,就是過去從安徽那邊過來的。幾百年前,所謂‘貴潘’就是當官,最高當到狀元,‘富潘’主要是做生意的。”

這位,是老人的女婿。

經歷了百年的沉浮之後,當年風光一時的顯赫門庭,如今已經變成了尋常的人家。潘氏家族的直系後裔,大部分都已經到國外去了,還散落在蘇州的民間的,是一些旁系和支脈,這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這一天是重陽節後的第二天,談起自己平時的愛好,老人一下子就來了興致,當時就揮毫潑墨,寫下了這三個大字。

虞健中:“我和我媽媽,我也很福氣,我六十多歲了,還有媽媽在身邊,陪著她,為了靜心嘛。我也練練字、畫畫,陪陪她。我媽媽每天看報紙,這個都是她把報紙上好的內容抄下來,經常看看。你讀一下: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這麼多年了,老人每天都要堅持讀書看報,幾乎從來都沒有間斷過。

老人説,“詩禮繼世,耕讀傳家”是潘家的祖訓,也是祖先把這棟宅子起名叫做“禮耕堂”的原因。

雖然到了自己這一輩已經不姓潘了,家裏人也都只是蘇州最普通的老百姓,但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規矩”還是要盡力去做到的,因為既然是家訓,自然就有家訓的道理。

家族裏人丁興旺,讓老人很是欣慰,更讓老人高興的,是晚輩們對於職業的選擇。

虞健中:“我媽媽是老師,小學老師。我後來在農場也教了十年書,現在我女兒也是小學老師,我們現在三代都是老師。”

平日裏,除了讀書看報之外,老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翻看這些老照片了,這裡面有她很多年輕時候的回憶。

吳克荷:“這個是我愛人,這是我跟他結婚的時候。這個是我,這個是訂婚的時候,這些都是我,風姿綽約。這個是她的,你女兒,你看她以前多瘦,現在老了,她當時十八九歲。”

老人説,能在這祖輩留下的宅子裏安度晚年,是她最大的心願。

前些年,聽説平江路要開始改造了,這個消息著實讓她擔心了好一陣子,因為在她看來,改造就意味著要開始拆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