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8日 13: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環球財經連線
兩年前的金融危機給主要經濟體敲響警鐘,他們紛紛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金融創新的步伐會就此停下,更不可能意味著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撐作用會有所減弱。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密不可分,有人形象地把它們比作宏觀經濟的血脈和肌肉。通常,實體經濟中的企業從股市、債市裏獲取資金被稱作直接融資,而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被稱為間接融資。
由於多種原因,在我國,長期以來,銀行是企業獲得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根據央行最新公佈的數據,今年前11個月,我國新增貸款達7.44萬億元,但是,股票融資不過7000-8000億元。但是,在發達國家或是中等發達國家,一般而言,直接融資要佔總體融資量的50%-60%。
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一個國家國內生産總值、稅收、就業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在獲取貸款的時候,由於誠信等原因,中小企業往往處於劣勢。所以,有人公開建議説:“複製微軟,不如複製納斯達克”。
周小川是曾經的證監會主席,見證直接融資市場的飛速增長;現在是央行行長,主要工作職責之一是制定和實施信貸政策。那麼,在他看來,在中國現有的國情之下,這兩種融資方式究竟誰該消、誰該長,怎麼消、怎麼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