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千萬套保障房促樓市形成“兩極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2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李敏康 雷士武報道

  在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經濟、調結構、控通脹成為2011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其中在防通脹方面,物價和樓市這兩個關乎民生的問題成為其重中之重。

  12月13日,住建部召開會議,傳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已向各地發出《關於報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及2011年計劃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萬套。“這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如果能夠真正落實,對樓市的影響毫無疑問。”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李恩平教授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1000萬套保障房的推出,對樓市的影響將呈現出“兩極化”。李恩平認為,“一是影響很小,是針對高檔商品房而言的;又説影響很大,主要是針對小戶型的。”

  由於我國採取的是新加坡、香港的房地産開發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拿地和融資能力成為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部分資金實力雄厚、有良好人脈關係的大企業對市場極易形成壟斷。其次,地方政府過於依賴土地財政,政府、銀行和房地産開發商的利益客觀上捆綁在一起,而這3家獲利的關鍵是房價與地價的不斷上漲, “地王”“天價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屢屢出現,將房價持續推高。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城市,帶來城市規模的急劇膨脹。目前官方公佈的我國城市化率已達45.68%。城市對於住房的需求不斷擴大,特別是像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而新建住房的速度又遠遠跟不上新增人口的增長,所以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保障房的建設任重而道遠,政府成為責無旁貸的參與者。

  加之“嬰兒潮”的來襲,致使住房供需缺口進一步拉大。房地産的市場化無法滿足人們對住房的需求。另一原因在於,通脹和匯率變化壓力之下,國內投資渠道的缺乏,投資、投機性資金將目光瞄準房地産市場,成為房價上漲的重要推手。

  因為城市土地有限,大量保障房的建設,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於是用於中大戶型的商品房建設用地相應減少,導致高檔房源供給相應縮小,房價上漲壓力加大。李恩平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大戶型高檔住房價格仍將高位運行,上漲幅度不小。”

  業內對於保障房和商品房的供給對象的不同已經達成共識,兩類住房針對兩類需求人群,商品房將解決富裕階層對住房的需求,套用任志強一句話:“為富人建房”。而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主要由保障性住房來解決。不同的市場劃分意味著兩套體系可以擁有不同的價格機制。

  在解答濰坊的房價相對周邊城市較低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認為:“房價低,逃不開供求關係,供應量大了肯定價格就不會高。”

  明年保障房空前的建設規模。“從供應量來看,房價穩定是可期待的,但具體城市還可能表現不一。”秦虹表示。

  “各地政府如果能切實將保障房建設落到實處,供給的加大,預期可能出現小戶型房價將企穩,甚至出現小幅度的下降。”李恩平最後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