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美股評論:iPhone扭曲中美貿易逆差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18: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導讀:《華爾街日報》駐京記者白安儒(Andrew Batson)12月17日發表文章稱,儘管中國工人的勞動僅佔iPhone價值的3.6%,iPhone卻被兩國計算成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品,2009年給美國帶來了對中國19億美元的貿易赤字。如果按照中國的價值貢獻計算,去年中國對美國的iPhone出口應該是讓美國實現481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

  以下是白安儒的文章全譯:

  對於美國的經濟困境,一種備受吹捧的解決方案是,美國向全世界提供更多受歡迎的高科技電子産品。

  然而據兩名學術研究者估算,美國最暢銷的科技産品之一——蘋果的iPhone去年實際上讓美國貿易赤字上升19億美元。

  這怎麼可能呢?兩位研究者表示,衡量全球貿易的傳統手段在計算數額時未能考慮到全球商務的複雜性,即某種産品的設計、製造和裝配往往涉及多個國家。

  他們表示,其結果便是“造成扭曲”,往往會誇大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失衡。

  中美兩國的貿易統計數據都將iPhone視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品,儘管它完全是由一家美國公司設計和擁有的,而且其部件由亞洲和歐洲多國所生産。中國的貢獻只是最後一個步驟——組裝和發貨。

  於是每部iPhone手機整個178.96美元的預估批發成本都算在中國頭上,而根據上述研究者在本月所發表研究報告中計算,鴻海精密工業公司的中國工人所完成的工作價值僅佔總成本的3.6%,也就是6.5美元左右。

  一位蘋果公司發言人稱蘋果對該研究報告不予置評。

  兩位研究者發現,蘋果的iPhone去年實際上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上升19億美元。

  位於東京的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兩位研究人員邢予青和尼爾-迪特(Neal Detert)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其結果便是,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即便是美國公司所發明的高科技産品也不會提高美國的出口。”

  這不是高科技産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如何計算進出口的問題,他們如是稱。

  這一研究加入了一場日益激烈的討論,即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可能帶來切實的政治經濟影響。在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一場針對中國匯率政策與其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政治鬥爭正是以傳統貿易數據為基礎的。

  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10月份在演講中表示:“我們所謂的‘中國製造’其實是在中國裝配,而産品商業價值的構成則是來自於多國。所謂製成品原産地的觀念已經過時了。”

  拉米先生表示,如果我們對貿易數據作出調整,令其反映不同國家對某一産品實際價值的貢獻,那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2268.8億美元應該減半。

  要糾正這一缺陷有些困難,需要獲得關於産品生産流程的詳細數據。

  根據來自不同國家的附加值(value-added)重新計算進出口數據可能帶來一些引發爭議的結論。比如一些美國法律制定者宣稱,中國需要讓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以縮小兩國之間的貿易缺口。

  事實上,如果按照附加值法計算,iPhone的銷售應該是給美國經濟做加法,而非傳統算法那樣做減法。

  根據2009年美國銷售的1130萬台iPhone,研究人員估算中國的iPhone出口額為20.2億美元。在扣除中國從美國公司進口的1.215億美元配件之後(比如從芯片製造商Broadcom),iPhone給中國帶來的貿易盈餘(美國的貿易赤字)為19億美元。

  然而如果按照中國對iPhone的價值貢獻計算,在考慮從美國公司所進口配件之後,中國向美國出口同樣數量iPhone將導致美國實現481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

  不過一些經濟學家也表示,研究者方法論的某些方面可能導致他們誇大自己的結論。比如説,這項研究假設東芝、三星電子等為iPhone生産配件的公司完全在本國進行裝配。

  但是許多蘋果的供應商都在中國有生産設施,因此他們所生産的iPhone配件也有一定比例是在中國完成的。

  邢予青和尼爾-迪特的研究結果與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個人計算行業中心對蘋果另一産品iPod的貿易和製造研究如合符節。該研究也發現中國勞動力在iPod的價值鏈中僅佔數美元,而貿易數據卻將其全部價值算在中國頭上。

  中國總理溫家寶9月份在紐約發表演講時引用該項研究,稱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被誇大了。他説,中國所出口的産品很多都是替外國公司代工,因此美國不應批評中國龐大的貿易盈餘。

  溫家寶表示,在這一體系下,“外資企業包括美國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