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08: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股市的第三波上市浪潮,在經歷過首日開盤狂漲的浮華之後,漸漸在一次次訴訟、下跌、質疑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上市,迄今為止有三波比較明顯的浪潮。第一波,互聯網門戶上市;第二波,是盛大、巨人等網絡遊戲公司上市。這兩波上市公司的共同特點,是上市前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盈利模式,也有了較為穩定的正現金收入流;從長遠看,公司有持續給股東提供回報的能力,值得投資者買入其股票。
這兩波企業的成功上市,為“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互聯網題材中,開了個好頭,這是中國概念被看好的歷史因素。
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中國經濟在四萬億投資和天量信貸的刺激下,率先恢復了GDP的高速增長。在奉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美國投資者看來,GDP的高速增長幾乎等同於“經濟復蘇”,因此有不少媒體也發出了“中國經濟奇跡”的驚嘆。在這種光環下,中國赴美上市的企業,身上多了一層“巨大市場”的華麗外衣,這是中國概念被看好的地域因素。
此外,還有企業的自我包裝。這在第三波美國上市浪潮中較為明顯:麥考林上市時,號稱“中國第一家B2C企業”;噹噹被當作中國亞馬遜,其自己的定位是“網上沃爾瑪”;優酷則放棄了中國Youtube這一現成的定位,自己找了個“HULU+NETFLIX”的帽子戴上。因為Youtube現在也沒贏利,主打高清視頻的HULU和在線視頻點播的NETFLIX則早就有了正現金收入。由於“被包裝”的美國企業被當地資本市場熟知,所以這幾家企業上市早期,股價都受到了追捧。
問題在於,在發展已經較為完善的美國股市,A股常見的找題材、資金托市、莊家操作的手法可能會成功於一時,卻不可能像它們在A股那樣長期稱雄。美國投資者歸根到底要進行的是長期價值投資,這從股市手續費高昂等制度設計就可以看出來,美股不鼓勵短線炒作。
在這個前提下,這一波中國概念股還能堅挺多久呢?我們看到,支撐它們被看好的因素裏,中國經濟本身已經面臨通貨膨脹的巨大威脅,一些經濟學家發出了“二次探底”的警告;美國流動性氾濫也將導致新的泡沫威脅,不斷流入市場的新印美元嚴重打亂了估值體系。
至於這幾家上市公司的包裝,行內人早已指出了其脆弱性。麥考林的主業並非線上電子商務而是線下郵購;噹噹更是無法與亞馬遜、沃爾瑪相提並論,後兩者發達的IT支撐系統、物流系統和全方位的信息系統,在IT企業中都名列前茅,噹噹與它們最大的相似之處,可能只是售賣的貨品相近,而這是最表面化的相似。至於在上市時還在虧損的優酷,它也無法與HULU相比,因為後者的大股東就是視頻版權方;而NETFLIX的付費點播模式,在中國市場現狀下難以推廣。
奇跡破滅、包裝被撕、資金氾濫,這些利好因素共同的破滅,傷及的只能是第四個因素:中國概念股的良好印象。在2010年末這一場中國概念炒作中,受傷害最大的,可能是那些還沒來得及去美國上市的公司。
□花落去(北京 媒體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