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農産品市場風向逆轉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農産品市場風向逆轉國儲拍賣乏人問津

  物價宏觀調控之下,前期快速上漲的農産品價格已顯現扭轉之勢,沒有價格優勢的國家臨時儲備拍賣使得企業寧願繼續觀望。

  在昨日舉行的國家政策性糧食競價銷售會上,大豆全部流拍,玉米的成交率未超過10%。

  昨日計劃銷售的國家臨儲移庫大豆總計約29.63萬噸,分別在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銷售,但直至交易結束,無一成交。這是本月以來國家臨儲大豆拍賣的第二次全部流拍,12月3日拍賣的約30萬噸大豆同樣全部流拍。

  昨日同時拍賣的還有25.06萬噸面向東北地區的國家臨時存儲玉米,實際成交1.02萬噸,成交率4.07%;153.52萬噸面向全國銷售的移庫玉米,實際成交12.06萬噸,成交率為7.85%。

  “臨儲大豆起拍價為3900-4010元/噸,雖然比目前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略低,但是加上出庫費、運費,價格也相差無幾。”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説。

  據了解,進口大豆此前從今年7月份的每噸3000余元漲至超過4000元,但近期已經穩定在4100元左右,並略有回調。此外,國産大豆的出油率不及進口大豆,也令企業在面對競拍時心生退意。

  臨儲玉米的拍賣同樣如此。據中華糧網玉米分析師張智先介紹,今年新玉米上市後,並沒有如往年一樣出現價格回調,反而進入一波快速上漲,目前東北吉林地區的玉米每噸達到1800-1860元/噸,比去年同期高出300元。但是隨後的臨儲拍賣以及其他行政調控措施,使得目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進廠價已經出現微降,“譬如長春地區的深加工企業玉米的進廠價(每斤)已經降了幾分錢”。在成本價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企業寧願從市場直接採購而非競拍臨儲。

  國儲拍賣價格為何不給予更多優惠?有分析人士認為,國內通過臨儲拍賣進行農産品價格調控存在兩難。

  據了解,臨儲政策主要目標有二:一是保障市場供應,一是保護農戶的種植利益。“如果拍賣價格過低,那麼市場收購價格也可能隨之被壓低。”上述分析人士説,事實上,目前政府在應對價格上漲時並沒有太好的辦法,“在價格過低時,可以通過臨儲收購來抬高價格,但是在價格上漲時,行政干預可能會帶來其他負面影響。”近期,政府相繼出臺的一系列價格干預措施,使得市場存在一類預期,即“價格或在干預後引發更大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