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價格無優勢 國儲大豆本月二度“零成交”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0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昨日(12月14日)舉行的本月國儲大豆第二次拍賣,再次以 “零成交”告終。加上此前的3次國家及地方儲備大豆拍賣,總共103萬噸的拋儲計劃,至今僅成交5.5萬噸。

  為了增加糧油市場供給,國家持續“開閘放儲”,但在大豆拍賣方面,企業卻並不熱情。一方面,這表明大豆壓榨企業的原料庫存暫時無憂;另一方面,數百萬噸國儲大豆將如何進入市場為 “保供給”加碼仍令人擔憂。

  國儲大豆再度“零成交”

  儘管有國內糧食“七連增”為穩物價分憂,但以進口大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用油加工行業,依舊面臨著上遊價格繼續走高、壓榨利潤被壓縮的風險。為了保證市場供應,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加大政策性糧食的市場投放力度。

  進入12月,國家連續兩次拋售國儲大豆,黑龍江省也兩次拋售地方儲備大豆。4次的成交結果分別為:12月3日,29.57萬噸國家臨儲大豆全部流拍;12月3日,24.6萬噸黑龍江省儲大豆成交5.5萬噸;12月10日,19.1萬噸黑龍江省儲大豆全部流拍;12月14日,29.63萬噸國家臨儲大豆全部流拍。

  對於國儲大豆“零成交”的結果,12月1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稱,“這説明大豆壓榨企業原料庫存是非常充足的”。有專家也表示,這是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在起作用的表現。

  但流拍的另一原因是競拍價格不便宜。某糧油企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3900元/噸以上的起拍價加上出庫費、運輸費等各項費用,成本已超過4000元/噸,和4100元~4200元/噸的進口大豆、3900多元/噸的國産大豆收購價相比並無優勢,而且,國産大豆的出油率低於進口大豆。此外,分析人士認為,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這批大豆是2008年收購的,存儲時間長,出油率較低。

  可“變豆為油”再投放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大豆儲備量高達數百萬噸,如果投放市場,完全有能力保證明年食用油加工原料的供應。

  國儲大豆一再遇冷的現象,2009年就曾發生過。去年前兩次國儲大豆拋售均流拍,此後連續數次拍賣的成交率也常常不足1萬噸,國儲大豆不具備價格優勢一直是競拍冷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今年穩物價的節骨眼上,“拍不出去的豆子”該如何發揮增加市場供給的作用?

  在2009年大豆拍賣持續低成交率之後,國家曾採取過補貼措施,將195萬噸國儲大豆轉為地方儲備,定向銷售給東北大豆加工企業,並進行一次性補貼210元/噸。

  “為了保證順價銷售,同時不打壓新季大豆市場價格,企業如果寄希望於大豆拍賣底價能有所降低,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如果近期國內外豆類價格繼續保持上漲勢頭,預計國儲的後期拍賣情況會有所改觀。”中華油脂網主編郭清保説。

  另一種讓豆子重回市場的可能途徑是“變豆為油”。農業部農研中心産業與技術室主任張照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可以給大豆壓榨企業一些補貼,先將部分儲備大豆壓榨為油,再以食用油的形式進行儲備。

  從近期數次食用油拍賣的結果來看,成交價均明顯低於同期市價,給企業留出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同時成交率也均在七成以上,甚至曾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