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借助綜改試驗告別資源詛咒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0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十二五”即將開局前的這個冬天,三晉大地迎來了一份溫暖的政策大禮。日前,山西省獲批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在資源改革轉型領域的“先行先試”權。

  許多媒體報道的重心,都落在了這是我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上。比之此前的八個綜改試驗區,山西以全省之域成為試驗田,固然是一個新聞點,但更需要解讀的,恐怕還是山西綜改背後的苦衷與一個資源依賴型經濟的試圖突圍。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一個資源大省。本報昨天的報道稱,作為中國煤炭資源大省,2009年山西原煤産量6.15億噸,佔全國的20%以上,首次居內蒙古之後位於全國第二。新中國成立60多年,山西生産原煤約120億噸,其中約有四分之三貢獻給了全國。

  就是這樣一個資源大省,在2008年上半年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經濟負增長的省份。2009年,山西經濟的增長速度在全國墊底,“以煤立市”的城市已經出現資源枯竭,後續發展乏力。其關鍵原因,與山西經濟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密切相關。某種意義上説,山西經濟確實是陷入了“資源詛咒”的陷阱中,擁有富饒的自然資源,卻不得不承受著“富饒的貧困”。

  在這個意義上,山西經濟試圖突圍,試圖通過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走出一片新的天地,可謂是被逼出來的轉型。根據山西官方公佈的消息,目前,山西GDP能耗2倍于全國,萬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當於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同時,山西1/8面積因採煤被挖空。可以看出,一個中部省份的求取經濟發展之路,背後代價是如此沉重。

  通俗一點説,山西的發展,離開不了煤,但又不能僅僅依靠煤。“一煤獨大”的經濟結構,不僅缺少可持續性,也成為制約山西未來發展的重要瓶頸。應該看到,高強度的煤炭開採,雖然造就了一些煤老闆缺少底蘊的風光,但並沒有給居民帶來整體富裕。山西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排全國20位以後,便是例證。

  從全局角度看,山西獲批“綜改區”,也是對局部區域的一種補償。山西的問題,不只是一個省的經濟問題,而涉及到國家大盤子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當然,山西也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樣本。這個樣本有其特殊性,更有其普遍性。特殊性在於,這是比較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經濟;普遍性則是指,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並非山西獨有,而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

  毫無疑問,山西經濟必須突圍,不突圍就會繼續落入“資源詛咒”的陷阱。從山西綜改區的內容來看,其背後的關鍵詞主要有兩個:一是轉型;二是改革。山西經濟要想真正改變“富饒的貧困”,需要重新尋找發展方式。轉型不易,但山西又必須轉型,否則別無出路。

  在醞釀了兩年之後,綜改區的獲批,對於山西來説,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利好,也意味一個重大戰略機遇期來臨。很多人都説,山西得到了一個含金量最高的“經濟特區方案”,此言不虛。政策的巨大優勢,有助於山西改變“一煤獨大”、“四柱擎天”的産業格局,進而謀求新的發展空間。

  這其中的關鍵,是山西當借助中央賦予綜改區的政策禮包,穩健轉型,強化改革——在採氣權改革、土地置換等方面實現突破,同時,綜改區所包含的行政體制改革,也應當敢為人先,以求改革釋放的活力來激發山西經濟發展的動力。調結構、擴內需,都是區域經濟的發力點所在。

  然而,光有政策是不夠的,政策並不是最關鍵的力量。山西的綜改要獲得成功,轉型想要獲得突破,必須進一步呼喚企業家精神,必須在體制層面、思想層面進一步解放,並借助政策東風,實現真正的突圍。

  概言之,山西是國內資源依賴型經濟的樣本,賦予“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可謂十分切題。如何從“一煤獨大”轉變為更具可持續性、更有活力的産業結構,山西任重道遠。其實,就轉型的艱難而言,山西如是,整個中國經濟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