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北京治堵方案公車享有豁免權遭質疑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1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治堵方案“公車”免責?

  “公車”不減,一切針對“非公”的措施不但難以有效執行,反而會增加社會成本

  【背景】12月13日,市政府公佈了《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文件指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將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這是自2000年醞釀啟動公車改革試點以來,北京市首次對公務用車的使用提出限制,公車改革重回公眾視野。

  經歷了近十年的公車改革試點,仍未能換來車改的大規模推行。此次公佈的治堵措施長達5000余字,但僅有38個字提到了限制“公車”繼續增長,如此遮遮掩掩的態度,能否真正推動公車改革進程?公務車輛,還能繼續享有“治堵”豁免權嗎?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紀檢監察學會副會長任建明表示,公車改革不僅對改善城市擁堵有重要意義,更是消除特權階層、提高社會效率的有效手段。關鍵在於規定整改時限,杜絕無止境的“試點”“研究”拖緩改革進程。

  針對此次公佈的治理交通擁堵措施中,僅有一句話涉及公車治理,而具體採取何種措施保障未來五年內行政機關公務車“零增長”,卻語焉不詳。任建明指出,目前的治堵措施,仍主要針對社會車輛,對私車的限制條款遠遠多於對公務用車。

  然而,調查顯示,公車龐大的數量、肆無忌憚的違章,和“讓領導先走”的特權,令本來就擁擠不堪的街道不堪重負,公車已經成為城市擁堵的“主力軍”。

  任建明表示,中國的公車制度形成背景較為複雜,儘管與公務員的工資制度等問題有很大關係,但是公車的使用現狀表明,其早已超出了“公務用車”範疇,反而形成了“特權”。

  此外,鋻於目前超標購置公務車輛問題十分嚴重,經常可以看到挂著公車好牌的高檔車招搖過市,這樣的問題一日不解決,特權階層帶來的社會不公與政策難行等問題就一日無法根治。

  他強調,只有社會上絕大部分行駛車輛都變為私車,整治交通擁堵採取的各種調控手段才會真正起效。例如此次公佈的《措施》,將對交通擁堵路段徵收“擁堵費”,僅從擁堵根源分析,如果能夠減少佔總行車車輛30%的公車,必將極大緩解目前的交通壓力。

  另一方面,如果僅對社會車輛進行限制,而公車“免責”,那麼公車私用的現象無疑有增無減,會有更多的單位以各種名目購置公車,再派發到個人手中使用;即使公車也需要繳納“擁堵費”,但公家埋單的“潛規則”也會大大增加辦公成本,加大財政支出壓力。

  公車不減,一切針對“非公”的措施不但難以有效執行,反而會增加社會成本,公車特權更可能造成社會不公,引發深層矛盾。

  毫無疑問,未來的改革方向是做出徹底的模式性轉變。公車配給制一定要通過市場調劑,轉為貨幣化補貼。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重視,但是,儘管多方呼籲,甚至高層多次強調“公車改革時機已經成熟”,歷經10年的公車改革試點仍然“在研究”。

  對此,任建明指出,公車改革“並沒有想象得那麼難”,而一直未能付諸行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的對象恰恰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既得利益者“當然沒有動力對自己‘下手’”,這才是公車改革長期以來空有口號、不見行動的根源所在。

  他認為,解決的方法就是嚴格設定改革期限,杜絕無止境的“研究”和“試點”;加上適當的鼓勵措施,“相信所有公車問題都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即使考慮到配套措施的設置與執行,“兩年時間也足夠了”。

  任建明表示,在處理公車問題時,除了嚴格保證進度,手段透明也是改革的關鍵所在。例如,取消公車必然涉及公車拍賣,如果大量公車同時流入市場,相信會出現如“內部價格消化”等“化公為私”的情況,造成國有資産流失;而貨幣化改革補貼標準,也需要通過調查、政策制定、方案公佈以及召開聽證會等程序,切實保證“公平、公開”。

  同時,考慮到公車改革的確需要一定時間,必須首先明確改革“終點”,不能簡單地用“零增長”來代替未來取消公務用車制度的改革目標。“這並不是不給幾個購車指標的問題”,任建明表示,而是應鼓勵各個單位儘早動手改革,不妨採取相應的激勵機制以加快改革節奏。

  換句話説,公車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在“車”上做文章,還需要把相關的制度一併進行相應的調整。公務車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不論是對減少城市交通壓力,還是達到社會公平的原則,公車不減,很可能會引發比擁堵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財新記者 劉志潔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