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如果説中國造船業此前的支柱是兩大國有企業的話,那麼民營造船勢力在這幾年中的崛起,使整個造船行業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最新統計顯示,前三季度,地方船企新訂單量已經高達59%,超越了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突顯了市場低潮時期船廠之間對訂單爭奪之激烈。而地方造船企業突然發力的背後原因,與國有造船企業人才流失嚴重不無關係。
地方船企崛起
中國船舶市場工業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船集團、中船重工分別接新單1400萬載重噸、671萬載重噸,佔比為28%和13%。地方造船公司共接新單3000萬載重噸,佔全部新訂單的59%。其中江蘇熔盛重工、江蘇新世紀集團分別承接了389萬載重噸、335萬載重噸的船舶新訂單。
國信證券研究員余愛斌表示,2009年起,由於造船市場陷入低谷,因而地方造船公司就使用低價報單、延長付款期的方式來爭奪大量國外客戶,散貨、集裝箱以及VLCC等産品都有涉及,因而2010年下半年之後當船舶及航運行情有所起色時,不少地方船企的接單量也很快恢復。
今年1到10月,地方公司佔比較高的江蘇省,就新接了1903萬載重噸的船舶訂單,同比增長374.6%,佔世界份額的18%之高。
“地方船廠搶單勢頭很迅猛,其承接的訂單量和質也在不斷提升,而且一些地方公司也在加快建造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業務領域。”中國船舶工業市場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新龍在一份最新報告中分析道。
一些地方船廠也在資本市場、金融系統撒網籌資。如熔盛重工近期就在港募資200億港元、新世紀集團和揚子江造船等兩家地方企業也擬通過資本市場募集幾十億元人民幣。今年前10個月,在浙江最大的造船和航運基地舟山,船舶行業非信貸融資額新增12.8億元,為同期信貸新增額的6.25倍。
廣發證券研究員邱世梁也表示,地方船廠分佈在沿海各省市,因其投入高、産值大,一般都是當地的重要納稅人,所以地方政府也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予以重視,企業的稅收、土地等政策上仍會享受到便利,很有可能繼續壯大。
人才補給
地方企業能在短短幾年內確定較高市場份額,與一批國有企業的領軍人物及骨幹力量的大量流失有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熔盛重工。其現任總裁陳強自1982年于上海交大船舶專業畢業後,進入江南造船廠,1996年到2004年分別擔任了中船集團兩家重要公司的負責人——江南造船廠總經理助理及外高橋造船公司的總經理,此後加盟熔盛重工。
陳強之後,外高橋造船公司的前項目經理陳文軍、中華造船廠前建設組主管和生産部副科長陳開國、外高橋造船製造部部長和海工部部長陳國榮、外高橋造船副作業長張虹宇等中船集團的中堅人才紛紛選擇加盟熔盛,而國有船舶配套企業的數位主要負責人也因熔盛重工需要開闢配套市場而被引進。
其中就有中船重工旗下的大連船用柴油機廠前廠長鄒志明、前首席設計師及工程師徐寶安、宜昌船舶柴油機有限公司前首席工程師陳廣慶等等,還有來自中船集團滬東重機公司的一些管理層也進入了熔盛重工並擔任要職。
江蘇另一家企業——新世紀集團的前身也是國有靖江造船廠,廠長袁凱飛在帶領企業走出困境之後,也與新加坡企業合資成立了這家公司。目前該公司位於民企500強第59位。
未來之爭
“未來的競爭焦點還是在於,企業是否能掌握高附加值船型的製造技術,或者能否把握住未來市場可能會走俏的船型。”邱世梁解釋,比如近期由於風電設備、鍋爐、鑽井平臺配套管架等運輸的需要,重吊船的需求就熱起來了。假設之前造船企業有所準備的話,就能在這一市場搶佔先機。
“如果地方和中國國有企業都不去研究LPG、LNG以及高等級的油船、散貨及集裝箱船的話,那麼其雖然在中國可能會佔有較大的份額,走出國門之後就未必能夠打敗日韓甚至巴西的競爭者了。”余愛斌也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