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3日 1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世博後的上海,除現代化外,城市的國際化水準也將得到大幅提升。城市國際化是指城市主體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城市生活日益融入國際經濟、政治生活的歷史進程。一座城市的國際化,會受到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制約。條件不具備時,提出國際化只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當條件具備時,就應抓住歷史機遇,趁勢而上,推進這一歷史進程。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更多國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國。融入世界、日益開放的中國,需要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這賦予“後世博”時期上海國際化進程更為重大的意義。留住世博資源優勢,將給上海國際化發展帶來重要動力和獨特智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續塑造上海城市的良好形象。以世博會為代表的大型城市事件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直接提升主辦城市影響力。原因有二:一是世博會是以城市或地區命名的,對於城市形象的傳播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二是世博會本身能給舉辦地帶來全世界的關注目光,對於舉辦城市的密集媒體報道會瞬時放大效能,快速擴大城市影響力。因此,通過舉辦世博會,上海世界都市的新品牌將成為這屆世博會最大的亮點。
世博會期間,上海呈現給世界美好的形象。這一形象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整個中國的形象。要繼續塑造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一是需要保持高度開放、透明並且善待媒體的做法。如推行世博會外國記者臨時採訪的規定等,對城市和國家形象就是一個極大的宣傳。二是提高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道德水準,教育自己的企業要懂得國際規則。三是國際社會在世博會後對於中國的評價標准將會更高,這對我們提升自身、發展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要提高城市公關意識,善於掌握與國外媒體的溝通技巧。國際媒體需要引導,要讓他們全面客觀了解中國,從而減少負面炒作,增加公正報道。
第二,用好國際化、專業化的人才和團隊,尤其是世博籌辦過程中吸收、培養的專項領域人才及人員管理制度等。在人才管理中,人才流動是一種常態,但是,良好的團隊及其運行機制和流程模式,能夠減小人才流動帶來的負面作用,使流動的人才發揮出更大效能,做到“招之即來,來即能戰,戰即能勝”。應充分利用整合參與世博會的專業化團隊,如大型景觀佈置、場館設計、舞臺設計、物流、公關、財務、審計、法律諮詢等,包括一些工勤人員,讓他們在“後世博”的城市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構築物質資源優勢的“軟體”和運行設施。特別是對於那些運行設計理念、制度化的章程和措施、設計流程以及創新機制等,要尤為注意蒐集、保留、發展和完善。如果沒有良好的“軟體”程序管理,再好的“硬體”設施都會形同虛設,無法發揮出最佳效用。
第四,做好場館設施的後續利用工作。以“一軸四館”為基礎,整合各類資源,制定相關政策,採取有力措施,運用市場化、商業化機制提高世博場館和附屬設施的利用率,推動上海産業大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世博場館在佈局方面的優勢,向民眾開放,使之成為提升城市生活質量的公共活動空間。
第五,將世博期間高效的城市運營和服務保障機制,轉化為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快上海經濟結構調整,強化城市功能定位,促進科學發展。繼續保持金融、旅遊、會展、文化創意等相關産業的持續增長,繼續發展電子信息産業,加快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建設。繼續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帶動周邊省市以及長三角製造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上海的勞動生産率,提升第三産業比重,消除資本、技術密集程度低等發展瓶頸。同時,通過區域擴散影響,增強長三角旅遊城市群的國際交往能力,提高其國際影響力。
第六,將低碳、人文、科技世博三大理念成果化。世博會結束後,三大理念將延伸為“低碳上海、人文上海、科技上海”,繼續推動上海經濟邁上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讓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第七,發揚城市文明和志願者服務的風範,夯實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道德基礎。上海世博會數十萬名場館志願者和城市誌願者的無私奉獻、忘我工作、高水平的服務,給各國和各地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種針對志願者的培訓和教育創新機制,也是一筆寶貴的遺産。世博會後應保護好、引導好、利用好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在世博志願服務工作中的空前熱情和崇高精神,並將其轉化為推動社會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深入研究世博志願者服務的成功經驗,持續開展志願服務精神教育,建立健全社會化參與、多元化運作的志願服務實踐體系,使志願服務的公益精神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發展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
第八,完善危機預警和危機應急風險處理機制。危機預警和危機應急處理,是城市公共管理尤其是大型活動安全保衛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建立系統的社會突發事件預警機制,是現階段我國構建應對社會突發事件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的前提和基礎。世博會的實踐,特別是世博期間形成、並經過檢驗的各種行之有效的危機預警與危機應急風險處理機制,將是未來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
(喬兆紅 作者繫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